TOPMEDIA
顶思传播
直击国际学校教师中年危机:淘汰出走?剩者为王?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2-07-29 | 374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师职业是永远的铁饭碗?可以稳稳当当干一辈子?没有各种“大厂”惨烈的优胜劣汰?不存在中年危机?这是很多人对教师的误解!在国际教育圈,当老师在学校干到中年,薪资涨不上去,晋升道路狭窄,知识更新慢……条条大路多拥挤,一山放过一山拦,教师的中年危机凶猛的程度堪比都市写字楼里的白领,互联网大厂的社畜。35岁+、40岁+的教师为何大批“失踪”?


01 学校“大换血”、“离职潮”


批作业、做教研、熬夜……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全天无休。作为资深教师,陈瑜已经在北京这所国际化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中年危机,对她来说是一个早已过了“时效性”的词。


从普通老师到年级组长再到学科带头人,陈瑜在这所学校耕耘了太久。私立学校用人用得狠,看着不少同期的同事转行、跳槽,她也动过几次离开的念头,但都被学校以加薪、评奖等挽留了下来。


“在学校这么多年,我基本没有什么低谷。”主科教师一般都比较稳定,学校给的工资待遇比较体面,但陈瑜回忆学校曾招过一个专职的手工老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打算取消课程,碍于合同期又不好直接解聘老师,于是,便做出了把手工老师调往后勤、管理教学物资的决定。这个活并不好干,要做教具就需要对各个年级的情况有所了解,全面而繁琐。果不其然,一个多月后,这个老师就主动离职了。


然而,陈瑜并不是没有遭遇过“坐冷板凳”的危机。几年前,她带队六年级学生赴美交流,一年后,一部分孩子回国后转学,巨大的生源流失让学校也对她下达了“转岗”的通知。


事实上,整个赴美交流队伍,每名老师负责一个单元,即10个学生,陈瑜所在的组转走了一个,而个别组只剩下了两三个。对此,陈瑜感到非常委屈。她用合同来和学校协商,“当初签的长期合同是全科教师,如果转岗,就是违法。而且学生转学有多种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不好。”学校创立之初,许多老师签的都是长期合同,但现在为了规避风险,多是三年一签、五年一签,有的甚至一年一签。尽管最后学校收回成命,但陈瑜从此再也不愿意承担教学工作之外的任务。



在学校待的时间太长,陈瑜见证过几次离职潮,每次离开的也大多是尴尬的中年教师。


几年前,学校引入PYP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充实全科教师,倡导跨学科教学。而想要获得国际认证,就面临原有教师队伍的一次“大换血”。于是,一些英语水平不过关的中年教师只能选择离开,学校更新换代后,教师队伍开始迅速年轻化,大量充斥着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尽管他们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但英语水平高,新教师的培训任务也落在了少部分得以保存的老教师身上。


此外,在教材还未得到全面规范的阶段,各省都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国际化学校也不例外。那时,陈瑜所在的学校引入了一套全新的教材,主打学校特色,独立性强,与外校教材的衔接性弱。当时,不少老师认为这一教材并不成熟,缺乏教参借鉴,也没有大纲可以遵循,非常难教,极度不适应。因此,教材变化也使得不少习惯了老教材的教师决定另谋出路


教师们最关心的薪资问题也是一个隐痛。学校实行过一段时间的绩效工资制度,每月从工资中摘去20%,年底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则返还,不合格则从中扣除。“等于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到最后你也不知道这钱有没有给够。”陈瑜说。另外,学校一直以来还缺乏教龄工资补贴,在工资上完全体现不出老教师的资历优势。且学校对教师队伍更新后,工资较为明朗化,不同学历,不同工资档位。“据说现在新进的老师工资比我们都高,虽说这是行业内普遍现象,但老教师心里难免会不平衡。”


“现在,学历是基本门槛,待遇也随着自身的硬件条件走,但求新、求变是国际化学校的特色,对新东西消化不良确实很难留下。”陈瑜不禁感叹。


02 能否熬到“剩者为王”


工作八年,辗转换了三四所国际化学校,张迪决定暂时“退圈”,好好沉淀一下。


对于中年教师的“优化”,学校的招数她已见怪不怪。陈瑜所提到的“调岗”是普遍存在的“手段”。


  • 加工作量是第一步,比如兼职做校车接送老师等,工作比较碎,又很占时间;

  • 第二步是从核心岗位调离,例如调往行政,管后勤、餐饮等岗位。如果遭遇到老师的抵抗,那么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闭环,而辞退将是最后一步。


然而,在张迪看来,“行政岗的中年危机远远大于教学岗。”行政部门常常需要借调,工作内容比较杂,学校也存在行政岗想转教学岗的现象,处于非核心的行政人员往往更为焦虑。


张迪认为,国际化学校整个体系对处于教学岗的老师比较优待,他们是学校的核心,有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假期,也有补课挣外快的能力。在休假方面,很多学校能兑现100%,有些学校至少也能给到50%;而补课只是更加隐秘化了,在国际化学校扎堆的地区,补课资源是共享的。



“事实上,与其说中年危机,不如说“剩者为王”。”对于中年教师而言,如果自身有不错的职称、教研成果和荣誉称号,学校都视若珍宝,轻易不会淘汰,相反,“资深战斗机”越老越吃香。在张迪的工作经历中,他发现学校通常会高度重视“特级教师”,而一些退休教师的返聘现象也存在。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上相当熟练,并且能承担新教师的培训,为学校培养新生力量。


陈瑜也提到,学校对留下来的中年教师也有所优待,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员工子女能够免学费或学费打折在学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近些年学校开始花力气追求师资的稳定性。”


然而,张迪也无法否认一些中年教师的心理焦虑。在他看来,在学历普遍贬值的情况下,文凭仍然重要。对于原本学历较低的中年教师,其实情有可原。他们当初参加工作的时间早,入行门槛并不高,或是大专毕业,又或是一个不知名本科,第一学历便自然落后于年轻教师。其中的一些教师试图花钱读在线硕士文凭装点门面,但行业内又不太认可。


“我知道有些老师其实不敢换工作,也不敢喊累,不敢要求加工资,只能就这么在一个学校耗着。”但“出身”一般的教师并非没有市场,比如一些不主打国际化特色的普通民办校。此外,“忠诚度高、抗压力强也是他们的优势。”张迪说。


03 跳槽能躲过年龄的”坎”?


“那个手工老师辞职后就去了另一所私立学校,据说现在已经当主任了。”陈瑜说,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化学校的师资流动性较大已经很普遍。


在国际化学校,不少老师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后会选择通过“跳槽”来化解中年危机。从普通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岗到管理岗,在“不进则退”的逻辑下,仿佛只有质变才能越过那道中年的坎。


国际化学校缺乏内部的晋升机制。“不是不明朗,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陈瑜一辈子都在一线工作,在教学上她已经做到了头部,但想要进入管理层还是不可能。


对此,张迪也观察到,在国际化学校,如果要实现快速晋升,基本都需要通过跳槽。“尽管有一些麻烦和不愉快,但我那次跳槽后的薪资翻了一倍。”张迪说。不仅如此,原先单位容易对员工有固化认知,况且不论是教学岗还是行政岗,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往上走很难,需要机遇。特别是高层,基本都是空降,学校倾向于从外面挖资源,内部提拔往往是因为学校当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从一线教师做到高层的案例,是极其少数的情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才更普遍。”


追求稳定,半路想转公办的老师也存在,然而,35岁是一个年龄门槛,如果不能在此之前完成转型,那么就无缘编制了。事实上,除了年龄限制,国际化学校的老师回体制内一直是一条艰难之路,在现行体制下,义务教育阶段或许还有可能性,但如果是高中阶段,则基本没戏。张迪认为,“以IB课程为例,评估方式和教学方法与体制内教学完全不一样,这是两条全然不同的路线,很难再回头。”


此外,“创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突围路径。一些国际化学校的教师在转为管理层后,也想要成为“一方诸侯”创校校长。这其中,有比较成功的,比如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国际教育的“高地”站稳了脚跟,退回到国际教育的“洼地”,去行业内非一线学校耕耘,更容易获得高管和学科带头人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