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强,数学差”是人们对国际学校多年来的刻板印象。一所国际学校数学强有多霸气?今年5月27日,全国128组队伍共639名选手参加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数学挑战赛,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9名学生参赛并100%斩获奖项。其中九年级一名学生获全场个人第二名,团队获得全国第七名。同样在去年4月2022AMC8数学思维挑战赛揭晓的榜单上,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的学子包揽12枚全球奖项,学校连续两年蝉联全球学校最高团体奖项“学校卓越奖”——该奖项仅当全校前3人的平均分超过全球前1%时才能获得,而此次新府学参赛学生中,4人跻身全球前1%,获得全球卓越奖。
惊人的“战绩”得益于新府学得天独厚的“数学+”教育。早年金牌奥数教练出身的卢振虎和他的创校团队将自带“数学基因”的深厚积淀注入到新府学的办学理念中,以数学为优势学科,带动学生全方位成长。在国际教育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新府学亮出了自己鲜明的底色……
在国际化学校云集的北京市顺义区,新府学旗帜鲜明地打出“数学”这张王牌,并将“数学+”教育模式做得有声有色,是有着深厚底蕴的。
卢振虎,作为新府学创办人,他头顶“金牌奥数教练”的闪亮标签,早年间担任过全国“华罗庚金杯赛”北京队主教练,并率队勇夺金杯。此外,他还担任“华罗庚金杯赛”主试委员会委员。
新府学创始人卢振虎校长
1991年,师范毕业后的卢振虎到北京市东城区的老牌公立学校任教。身为一线数学老师,他以超常的数学思维和独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数学尖子,并带领学生踊跃参加国际比赛。
金牌奥数教练的身份,在此期间奠定。
几十年和奥数打交道,接触过太多学奥数的家长和孩子,卢振虎意识到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极为强烈。期间,随着中产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2015年年底,卢振虎带领学生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比赛。在航班上,他发现满是学生模样的中国孩子在美留学。“原来是在市里择校,现在都择到国外去了。但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那么小就出国读书呢?到了国外,中国孩子靠什么跟外国孩子竞争呢?”
彼时的“跨国择校潮”,让卢振虎开始萌生创办一所全日制国际化学校的想法。由于总是带着学生出国参加比赛,所以他一直认为中国学生的数学优势是具备的,数学基础打得扎实,到了国外竞争力会更强。
▲新府学铁三角 从左至右依次为:卢振虎、姚宇堃、辛玲
他和创始团队一致决定,办一所以数学为优势的双语学校。经历多方筹措,2016年10月获得办学许可证。2017年9月,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学,慕名而来的学生众多,新府学小初高全学段首学年就招收了200多名学生。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由于自带强大的“数学基因”,新府学从创校伊始,就决定发挥数学的优势和能力。“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毕竟不是母语,语言很难成为中国学生的优势。而数学好理科才会好,中国学生只有凭借这一优势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卢振虎说,中国未来如果想要科技强盛,就一定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理工类人才。
高难度的奥数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习,但是正常的数学教育,尤其是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却是必须的。有的孩子一提数学就犯怵,甚至是恐惧,而在卢振虎眼里,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数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他努力学、热爱学。一旦把孩子领进了数学的大门,他就会很有兴趣,也会建立更大的自信心。”
从一线数学老师,到数学主任,再到全国著名奥数教练,卢振虎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了点燃学生数学热情的“四部曲”:
一是,领进来;
二是,扶上马;
三是,自己走;
四是,多表扬。
直到今天,他还清晰记得当年一个数学考试6分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精心辅导,成绩直线提升到了96分。从6分到96分的突飞猛进,正是通过“四部曲”实现的。
“数学不单纯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卢振虎观察,数学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发生三个重要变化:
一是,由慢变快,思维的敏捷性会显著提高;
二是,由死变活,联想变通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更多样;
三是,由浅入深,从简单的记忆学习向深刻的理解转变。
卢振虎认为,一个人的数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很强的数理思维,孩子在面对未来就业选择的时候就会道路很窄。所以,新府学重在对孩子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向的影响。在数学思维的引领下,让孩子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并掌握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这里,爱上数学并不难。”
自创校以来,新府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不遗余力。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学期一次的“数学月”活动。
今年3月14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国际数学日”后的第三个Pi Day,新府学教学部开展了为期三周的“表达数学、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究数学的玄妙。
在小学段,学校特别设计了“我是小讲师”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讲解数学题,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初中生为数学月特别设计的Logo,让数学转化成了艺术与创意的载体;高中部学生则以小组形式研发数学游戏,将晦涩的微积分轻松变为“数学魔术”……
类似的教学探索,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枯燥、抽象的数学偏见,在新府学早已是教学日常。
卢振虎说,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和老师营造这种场域,鼓励学生表达数学、探索数学,乃至参加数学竞赛,通过数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府学对于数学的重视和探索,远不止“数学月”活动。而是通过数学这个载体,将学生思维、习惯的根基打牢固,辐射全学科培养,发挥中国基础教育最具优势的地方。
“数学+”,成为了新府学从一开始就确立的办学特色。所谓“+”,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
纵向+,是要让孩子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通过“概念驱动”,体会数学背后的思想方法,挖掘数学中的深层次规律,让那些热爱数学的孩子能走得更远。
横向+,则是帮助孩子们建立跨学科的思维,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力,为以后从事各个领域打好基础。
“既要考虑‘打井’般纵深的发展,同时要考虑‘开荒’般横向的融合。”卢振虎比喻。
举个例子:
在七年级的理科跨学科课程中,学生们尝试制作竹蜻蜓,一开始只是把竹签扎在木片上,但是发现竹蜻蜓无法平稳飞行,向上飞行。
这时候,老师就引入了数学中心对称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签子固定在木片中心;启发他们运用“转化思维”,通过观察直升机的螺旋桨设计,削薄、扭转木片,改良飞行效果;同时,老师还给学生讲解物理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空气动力学等物理知识,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在公立学校,老师多专注于数学、物理或者化学某一学科的教学,但在新府学,这种学科的界限被弱化甚至打破。“数学+”在卢振虎眼里,就是科学施教,“你得注重学科的科学性来进行教学,然后挖掘学科间的结合点,提升数理综合能力。”
卢振虎表示,新府学的育人目标,是希望通过数学的引领,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全学科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它远非教会学生去解题、去考试这么简单,数学思维对学生有着一生的影响。
早在1992年,卢振虎教过的一名学生王婉,曾经在数学方面并不突出,然而经过奥数班的专业训练一年后,不仅在卢老师的鼓励下参加数学竞赛获了大奖,而且她还善于借鉴数学思维处理问题,包括后来职业的选择,工作能力的提高等。
有了这些宝贵的收获,如今已是宝妈的张瑶(化名),也把儿子送到了新府学就读,她希望自己的收获也能让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