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中国国际学校30年激变:三个传奇时代与一个未解之谜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3-10-08 | 7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阔天空、光辉岁月、乘风破浪......30年,时光无心,留不住人们奔波的身影。自1993年开始,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发展伴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而逐渐拉开大幕。在过去30年里,创校、崛起、竞争、变革、融合、转型、洗牌......国际化学校们上演着跌宕起伏的教育传奇。谁在悄然开创历史?谁在大胆引领潮流?谁在书写崭新篇章......一起穿越时空,回溯中国国际学校30年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01 1993年,教育分水岭,勇敢拓荒的时代


1993年2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各界代表委员们就餐不再需要交纳“粮票”了。此时,距离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过去了一个月。1993年4月,国务院正式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凭票生活”的计划经济时代彻底终结。到1993年年底,乡镇企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2,就业职工1.02亿人,首次超过国营企业职工数。民营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改革开放的火焰在神州大地上熊熊燃起,教育改革紧跟其上。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民办学校的火苗点燃了。


1993年也同样成为国际化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的日益强大,促使一批海外留学人士回国就业,他们希望子女能接受国际化教育,一些外语特色的学校顺势而生。


1993年6月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教卫办批准,上海中学国际部正式成立。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小学、上海世外小学、北京市私立汇佳小学、上海耀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等国际化特色的学校均建立于1993年。


这些学校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国际学校的拓荒者、领航者,他们的创办者也是国际化学校领域重要的奠基人。


成立于1993年的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的一所由归国留学生群体创办的全日制寄宿国际学校,创始人之一熊嘉女士率先提出了办学的想法,随后得到华美学校创办人张克强博士的全力支持。张克强博士全额出资办学资金,改建、装修、购置教育教学设备并配置学生宿舍等,并亲自递交了申请办学的报告。1993 年,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发布天府教字第 1 号办学批文,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同年9月,被戏称为“黄埔一期”的89 名学生开启了华美的学习历程。而后,学校声誉鹊起,春季招生量成倍增长。建房子、建模式、建队伍、创课程、创服务、创品牌,当时的华美学校面临着筹措资金、招聘骨干、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等多任务的挑战。学校牢牢抓住教育教学质量,抓住英语和国际化特色,以及学生服务这一中心工作,采取“滚雪球”的策略,从小学起步,稳步推进办学类别和层次的扩展。


华美学校还实现了一项创举——在全国率先采用“教育储备金”模式经营。开学即募集资金 1.5 亿元,1994 年达到 3.7 亿元。民办教育发展最大瓶颈——资金, 就此被打开。所谓“教育储备金”,是指民办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收取的一笔大额资金。学生入学时一次交上十几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储备金,在校就读期间就不需再交任何费用,同时,校方承诺在学生毕业或转退学时原数退还这笔钱。校方则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经营,以支付学生的费用。在 1994 至 1997 年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广东省有 40 多所民办学校以相同的模式开办起来,共收取了大约 100 亿教育储备金。收取教育储备金,对于当时广东民办学校的发展,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创始团队在校门口前合影

而和广东毗邻相望的香港,教育改革和创新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中。早在1932年,爱国人士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创办首间耀中学校暨幼儿园,后其女儿陈保琼博士继承母业,牵头革新香港幼儿教育,推广“游戏中学习”的崭新教育理念,并创立了耀中国际学校(小学)。1993年,耀中来到中国内地——耀中上海国际学校成立,是上海首间获内地政府批准的独立国际学校。自建校以来,耀中喊出了“与科技结盟,与文艺结盟,与仁爱结盟”的口号,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基于耀中多年在香港及内地推行优质国际教育的经验,陈保琼博士及叶国华教授在1998年创办了以招收内地学生为主、兼收外籍学生的耀华教育系列。之后,耀中、耀华教育网络在全国多地铺开。

▲耀中上海国际学校创始团队揭幕合影

在上海本土,潜心教育事业多年的老校长王小平同志担下重任,成为世外小学的创办人,带领世外,吹响“带领孩子走向世界”的号角。1993年,已到退休年龄的王小平也想“退役”,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徐汇区教育局领导找到她,要办一所民办公助的学校。当时办学困难重重,场地在郊外、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倘若办不好,可能还会使她名誉受损。但最终她还是接受了挑战。因为她相信:人是要有梦想的,有梦才有未来。


王小平回忆,“我做了一辈子的‘教育梦’,直到1993年57岁时,遇到教育改革的大好时光,创办了世界外国语小学,我的‘教育梦’才真正启程。世外小学是改革创新的产物,改革创新要有梦。我和世外老师们创办的世外小学充满梦想:学校采用的体制是上海首创的——民办公助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前沿开放的——培养21世纪国际型人才;学校的管理模式是现代时髦的——直面教师的扁平化管理;外语课程的教材是引进创新的英语教材......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改革创新,成就了我和老师们的‘教育梦’,铸就了不同凡响的品牌‘世外’。”

▲上海世外学校(民办)成立仪式合影

这些国际教育界的“老兵”们带着对教育的美好期许,用勤劳和智慧,为后来者们趟出了一条大路、新路!


02 2000-2015年,新世界崛起,大批名校、教育高地涌现


进入21世纪,大批国际化学校蜂拥建校,百花齐放。上海包玉刚学校、深国交、领科、光华剑桥等如今享有盛名的国际学校正是在这个阶段崛起的。此时,也是公立国际部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时期。


200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意,人大附中国际部成立。随着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发布,公立国际部发展进入“黄金十年”,半数公立国际部均在这十年间开办。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北京四中国际部先后在2012年左右成立。在21世纪最初10年间,公立国际部蓬勃发展,在国际化特色学校中占比一度近半。到2021年,公立国际部仍占比30.9%。


在国内教育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之时,“德威、惠灵顿、诺德安达”等英美知名教育品牌也瞄准了中国这片“新大陆”,正式进军中国。教育集团开始涉足集团化办学,比如苏州光华教育集团、领科教育、协和教育集团,触角开始四通八达。


据曾供职于《新京报》等知名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崔冠怡回忆,那些年,北京国际学校们的“广告大战”异常激烈,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时期国际学校的迅猛发展之势——从2005年开始,北京各大国际学校“广告大战”的硝烟在京城各大主流媒体拉开帷幕。尤其当时《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读者群体以中产,高知为主。每天,各大国际学校的招生广告在这些媒体上占据重大篇幅。甚至那几年出现了“四个行业广告大战”并立的局面,即房地产售楼大战,汽车促销大战,家装大战、国际学校招生大战。整版的招生广告、学校形象宣传广告、校长专访等,单期广告费动辄百万。也正是在那个时代,铺天盖地的传播影响力,国际学校为精英,中产,高知家庭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高收入的非京籍家庭,终于看到了随迁子女继续在北京上学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