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资源极其丰富;学校还与上海STEM云中心、苹果公司、大疆教育、上海蘑菇云等科技教育团队建立共建关系。
在硬件设施上,苏科外更是舍得“砸重金”。走进苏科外,能看到学校打造的多个“创智空间”。在超过100平方米的魔力空间里,学生可以快速搭建起智能吊桥,玩转鲁班锁,参与到Scratch创意编程、3D建模打印等特色课程中。中学部有智能制造空间、创新体验区、“智领AI实验室”、无人机训练场以及非正式学习创想空间,这里是学生们项目孵化培育、AI创新实践、前沿技术分享的场所。学校投入百万元建设的“智慧交通与自动驾驶实验室”更是成为全校不少师生的“疯狂乐园”。
理论实践齐头并进,学校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类比赛。同时,校内社团活动普及,创智机器人社团更是连续三年被评为苏州高新区十佳优秀科技社团。
经过3年建设,学校获得“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苏州STEM教育领航学校”等多个称号。
林佳琼回忆,她对曹校长最钦佩之处在于,他能在民办教育政策改革的浪潮中,始终敏锐地捕捉到前沿的动态,快速调整战略,让学校行稳致远。曹伦华是一位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校长。截至目前,他已出版三本著作,不断总结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2022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密码——解码“博慧教育生态圈”》中,曹伦华将二十余年办学经验浓缩为“博融天下,慧悦人生”。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博慧花窗”
“博”与“慧”是伦华教育旗下所有学校共有的基因,每年9月新生入学典礼上,曹伦华都会从“博”和“慧”这两字出发,和孩子们谈如何理解学校的精神底色,聊他们成长的期待。在“博慧”理念指导下,伦华教育生成了自己的办学价值取向——教育即创造、教育即尊重、教育即唤醒、教育即生活。
在“博慧”理念基础上,曹伦华又提炼出“博慧教育生态圈”的概念。这是在民办教育生态中淬炼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型,涉及战略、组织、人才、课程等多要素的系统变革与创新。
▲“博慧教育生态圈”模型图
“坚持用生态的、网络的视野来理解并规范教育,关注博慧教育各主体间的关系,聚合力量,并将时间要素融入其中,把学生的今时发展与未来发展打通。”曹伦华说。
今年10月28日,曹伦华带着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和家长赴四川省北川县进行教育帮扶活动。北川县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爱与团结中,废墟走向重生。
伦华教育对口援助北川羌族自治县甘溪小学、桂溪小学,每年送去奖教金和御寒物品。此外,伦华教育还建立了“校长培训机制”,至今已举办两届北川校长培训。曹伦华动情地说,北川公益行已经持续了14年,每次去都是精神的洗礼。
▲2023年第十四次北川帮扶活动
公益,是一节没有讲台、没有教材的课,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在伦华教育,6C理念——是学校的育人目标。这其中的“大爱和奉献”深入落实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6C理念:
创造力(Creativity)、
合作力(Cooperation)、
沟通力(Communication)、
博爱(Caring)、
自信 (Confidence)、
奉献(Commitment)
每当天色刚微亮时,校长、老师们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孩子的到来,许多教职工清晨早早到校门口指挥车流;班主任总是上完晚课护送孩子上校车;有老师即使腿受伤也坚持站立上课。“每天早上与路灯,雨、雪、风相伴出门,或许是每个初三老师的常态,这一年所有的老师的生活都做了排序:学生、然后才是自己的家人。”苏科外九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在校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红马甲”——家长志愿者。早上7点不到,家长们就“到岗”与值班老师一起维持交通秩序,为孩子们的安全护航。“在学校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是美好的,与其说是我在帮孩子,不如说是他们治愈了我,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一位退休家长说。
▲家长志愿者在校门口执勤
曹伦华在书中写道:“红马甲”们是一个约定,一期一会,从未缺席......打开车门,接过行李箱,警示往来车辆,把孩子们安全护送到校门口,这不是艰难的事,但正是家长们的坚守,成就了家校强力融合,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
结语
十一月,千年姑苏城秋风拂面、涛声依旧。苏科外校门口各国旗帜在风中飘扬,校舍上贴着醒目的大字“学生是宝贝,教师是财富,家长是朋友”。宽敞的走廊,学生们一幅幅作品在暖阳里惟妙惟肖,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画面充满着爱与活力......苏科外、伦华教育和传奇的领路人正在一起走进第一个精彩的十年。
采访、撰文 | 张瑶
图片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