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刘炜凭借在香港求学的经历与资源,第一时间联系渠道,获取模拟试题。在该课程考点较少,师资较为匮乏的情况下,他果断引进课程,大胆聘用国内普高体系优质教师,丰富了新英才学子的选择,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留学家庭。
不仅如此,近两年席卷教育领域的AI浪潮中也有新英才的身影。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刘炜认为,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生产工具的变化,都会深刻影响社会的变化,不论是信息工具,还是数字工具,都将导向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而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且无法避免。
为此,新英才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从教育治理走向课堂教学。
教育治理的第一步,即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对学校的人、财、物等实现信息平台管理,搭建新英才“云校园”,打通平台壁垒,整合建设学校大数据库。
其次,学校还在“云校园”中实现学校的日常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可以有新的校长、学生和课程,校园中的每一员以建设“元宇宙”的方式重新定义校园治理。
而对于课堂教学,学校首先成立了新部门——数字与科学中心,以新的信息工具和数据工具来赋能传统STEM教学。其次,学校还以数字化工具为纽带,链接不同学科,在中心下成立跨学科教研组。以一堂辩论课为例,老师希望学生用AI大模型搜集素材,但同时也鼓励学生直接与大模型进行辩论。
这样的人工智能课堂将不断得到推广,但其核心是“上一节会提问的课”。刘炜认为,未来人才的竞争力不仅是解决问题,更需要提出问题。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出现“提问工程师”这一职业,而提出一个具有深度的、前瞻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认知力。
以往,受限于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这一愿景实践困难,但如今,认知大模型的出现可以有效助力生成式、辩论式课堂的实现。
▲2024年新英才共获3枚牛剑录取,是北京唯一一所连续2年牛剑双全的民办学校
此外,新英才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设了数字与科学实验室,将多样化的STEM实验以数字信号的方式来模拟、呈现。这一创举将抽象变为可感,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实验开发,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做实验。不仅如此,学校还构建了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素养课程体系,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及竞赛课程,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在刘炜看来,打造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与领军人物始终是新英才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结语
作为一名80后校长,刘炜身兼学术型教师、教师型校长、校长型代表多职,是中国国际学校行业的中坚力量。立足当下,刘炜希望新英才学子能牢记“学知识、会生活、做实践、成新人”的十二字箴言,不断发展自己,臻于至善;面向未来,刘炜愿带领一个充满“爱与创造”的新英才走向更高的目标,以“求真、笃志、明德、向善”的教育愿景,迎接下一个精彩的十年。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