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课程融合”何其难?这所学校为大湾区国际教育“本土化”找到良方!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顶思 | 发布时间: 2024-04-23 | 95 次浏览 | 分享到:


03 打破师资困境,神奇的“支持型学习社区”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融合的关键。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学生对大观念的理解。在IB课程中,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法是有区别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在课程融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持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IB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教育背景和教学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两种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和评估方式的不同也需要教师具备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翰林学校加大了对老师的培训培养力度,比如校内工作坊、校外参访、教研活动、协同备课等,展现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先锋思维和实践能力。校内外的专业发展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校内工作坊和校外参访,教师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和IB课程的核心理念,还能够与来自其他学校的资深教师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此外,学校还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确保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校长、老师也多次到IB中国教育论坛、中华IB国际文凭学校协会(CISA)年会分享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华南地区、中国、全球都有翰林教师学习分享的身影。


秉着“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栋梁”的办学理念,奉海英校长敢于理念先行、思想出新,引领团队共创共建共享支持型学习社区。


奉校长认为,翰林的支持型学习社区,可以概括为三个“中心”,两个“高度”,三个“育人”,四个“主体”。


三个“中心”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


两个“高度”指高信任、高效能的赋能体系。


三个“育人”指管理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


四个“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 在支持型的学习社区里,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富有探究精神的终身学习者;

  • 教师不是疲惫且厌倦的“撞钟者”,而是热忱灵慧的创造者;

  • 家长不是焦虑且挑剔的“甩手掌柜”,而是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 社区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是支持型学习社区的共建者。


因此,翰林学校的学习社区里有支持型学生、支持型老师、支持型家长、支持型他人,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了他人的进步和成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出适当的改变,成为支持型的伙伴。


结语


翰林学校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是与北京、江浙沪并立的中国国际教育“高地”。面对“课程融合”之困,翰林学校未来学部在这片创新实践的土壤上,师生们稳扎稳打,走出一条课程融合的新道路,为国际教育“本土化”探索良方!


作者 | 顶思

图源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