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本专著、两次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曾代表杭州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杭州互动”环节表演,学业质量常年在杭州市西湖区领先……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建校20年来硕果累累,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先行者、探索者。二十年磨一剑,教育界“西湖传说”的背后,诠释着怎样的教育探索新路?
春夏之交的杭州,走进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以下简称“育华小学”)的校园,香樟树阵阵飘香,沁人心脾;红砖建筑充满古典气息,墙上缠满绿植。满眼碧绿,氤氲着夏日清新。校园深处,孩子们席地而坐,玩游戏、滑滑梯、荡秋千......学校里洋溢一片欢声笑语与自在的氛围。
▲绿城育华小学校园
绿城育华小学坐落于杭州老牌教育高地西湖区,毗邻西溪湿地。2003年建校时,在当时公办和国有民办学校强盛的情况下,绿城育华小学作为少数的私立学校突出“重围”。校长陈啸剑回忆,2005年到2013年是绿城育华小学打基础的阶段。刚起步时,以小班化和寄宿制为主要特色,和公办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同质化。2005年,学校搬入新校区,设施设备更加先进,当时配有恒温游泳馆、陶艺窑炉、高尔夫球场等。从“用好校园条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角度出发,学校即时开启了第一次课程迭代。
基于国家课程,育华率先提出“学科+”理念。比如,围绕语文学科,学校开设经典诵读、整本书阅读、领导力口才、童话剧、演讲、辩论、小古文等16门微课程。每周一课时,拓宽学生视野。微课程内容均是对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与延展。
▲辩论课
而对于一些兴趣特长类的课程,学校实行“项目轮学必修”制度。以体育为例,一年级必修高尔夫课程、二年级必修足球课程、三年级必修篮球课程、四年级必修橄榄球课程、五年级必修网球课程。到了六年级,所有体育运动课程打包成“体育课程超市”,学生走班选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孩子在小学至少能掌握1-2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陈啸剑校长说,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通过拓展课和各种俱乐部课程来进阶发展自己的兴趣。
▲学校各类特色运动项目
比如,育华小学的冰球项目闻名遐迩。作为“全国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早在2018年,学校就成立了浙江首支小学冰球队,每周都安排训练,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冰球技术和技能上的提升。学校还把冰球课安排进了选修课程体系内,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尽情探索。目前,“山猫”冰球校队的成员已覆盖一至六年级。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这群孩子代表下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方杭州市登上舞台进行“杭州互动”环节的表演。其中音乐表演者也来自育华小学现代音乐乐队。
▲学校冰球队比赛
陈校长说,音乐、美术的课程设置也是同样:一二年级必修陶艺,三四年级学国画,五六年级学油画。“同级横向必修,纵向跨年级选修。必修课,是为了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地,普及兴趣特长,让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陈校长解释道。如今,育华的学生在艺、体、美、科技等多方面全面开花。
课程迭代与学习空间建设密不可分。2012年,学校开始着手学习空间建设。首先在每个常规教室建立了三个学习中心——自主学习中心、支持学习中心、互助学习中心。陈校长说,“学习中心”的建立均是从学生需求出发。自主学习中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支持学习中心则是为帮助学业暂时有困难的孩子们而设的,互助学习中心鼓励孩子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是育华小学积极实践“因材施教”理念的缩影。
另外,学校还有专用教室42间,美术、科学、音乐,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这也是老师的“专业工作室”,也是特长学生的“学习研究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到这里,自己练习和研究探索,或做老师的小助手。
此外,运动、生活、心理、艺术、国学等各类拓展课程的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比如,学校专门为以蝴蝶为主题的PBL课程构建了玻璃房。在这里,孩子不仅研究毛毛虫如何蜕变成蝴蝶。还要研究种植蝴蝶幼虫喜欢的植物,还会用蝴蝶做成标本、工艺品和服装装饰。整间屋子里,孩子们的作品,琳琅满目。
▲蝴蝶PBL课程玻璃房
▲DT- PBL课程学习空间
▲户外“流动力学”PBL课程
学校还打造了300平方米的科创空间。融合国家课程中的“劳动课程”“信息科技”等,结合美国“设计思维”理念,学校重新构建了一套课程体系。走进创想工坊教室,摆放着孩子们各种设计制作的作品。其中有一个“胶枪架”吸引了我的视线。这是几位六年级孩子的“小发明”,他们说:“我们上课经常要用到胶枪,用完后只能放在桌子上,胶还会滴下来。上网搜一下,也没有专用胶枪架,所以就自己动手做了,我们还结合了电源、电机等功能。”这个胶枪架是孩子们基于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激光切割做出来的作品,下个月,孩子们将带着这个作品赴美参加全球青少年发明峰会。
▲学校科创空间
除了这些“吸睛”的学习空间,学校的地下空间还暗藏玄机——1000平米的绿城儿童美术馆。走进这里,不禁感慨孩子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陶瓷、书法、绘画、服装设计等,这里陈列着六年级毕业生上千件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是孩子们在育华学习的成果展现。
▲绿城儿童美术馆
陈校长补充,每届毕业班学生都会举行系列毕业展,选择他们小学6年的学习成果向同学家长和老师进行展示。除了画展,还有成长时间轴、成长纪念册、毕业衍生品等。主题辩论赛、中英文微TED演讲、192本个人文集、127份数学微型项目研究报告、40件设计作品、32场班级篮球赛……每年六月的毕业展,学校好似一个巨型“T台秀”。
2013年,学校出版了专著《绿城课程——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践》,是对8年基础教育创新探索的经验总结。巧的是,很多内容与同年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发布的理念相仿。
2018年学校接着出版《绿城课堂:基于选择学习的小学课堂教学新范式》,此后,学校以平均两年的速度相继出版《新时代学习: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绿城探索》《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一体化设计与指导》《小学项目化学习精品示范》《情境任务活动:小学语文新课堂》等书籍,目前已有6本教学专著出版。
2016年和2020年,学校两次获得杭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和2021年,学校再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实践+理论”两手抓,一直引领着育华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发展。
▲学校专著(部分)
2014年育华小学转型双语学校,以“中外兼容、多元发展”为特色定位。绿超足球联赛、戏剧节、科技节、读书节、草坪音乐会......学校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学校一直保持稳定亮眼的学术成绩,毕业生学业质量常年位居西湖区前列。扎实的学业基础同多元的全人教育相结合,育华小学做出了基础教育界“中西融合”范本。
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在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这也正好适切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需求。自2014年开始,学校针对学习方式做了变革——设置“单科跳级”。对于理科和英语学习水平已经超越同年级学生,展现明显天赋的孩子,实施“单科跳级”或单科组班,另聘教师授课。
“老师的教学目标一般定在中位数,也就是绝大部分学生能满足的。如果让有天赋的孩子和其他学生都同在一个课堂学习,那是不公平的,他们的需求被忽视了。”陈校长解释,发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后,学校首先设置“差异化教学”,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但对于学科水平远超同龄人,比如有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高中水平的数学能力,“跳级”就要发挥作用。陈校长回忆,学校最早参与“单科跳级”的一位学生,当时四年级参加浙江省六年级数学奥数比赛获得满分奖,这个孩子目前在清华大学本硕博就读。而现在在读的数学“育星班”7位同学,数学已经是8年级以上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