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剑桥港大offer闪耀,最懂“轻精英家庭”!一所“神校”令江南小城变身“国际教育新势力”
来源: | 作者:Lyra | 发布时间: 2025-03-17 | 240 次浏览 | 分享到:

短短五年,作为顶流国际学校UWC常熟的“姊妹校”,常熟世华学校(CWA)自主培养了两届高中毕业生,交出亮眼成绩单: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帝国理工......而这些赢得世界名校录取的学子有着极具辨识度的画像——找到自我的追梦者。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运动科学;在肯尼亚老师影响下,在纽约大学学习生物与环境科学;不盲目追求排名,义无反顾选择文理学院学戏剧......他们自带世华“基因”——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多元视角、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走向世界。而学校独特的“教育基因”如何炼就?

01 顶流UWC常熟的“姊妹校”,最懂“轻精英家庭”

优质国际学校的到来足以激活一座城市的教育升级。在苏州常熟昆承湖附近,不得不提两所国际学校:常熟UWC学校和常熟世华学校。常熟UWC的创办在中外教育界传为佳话。一批UWC校友满怀对教育的热忱,带领学校在短短数年间成长为江浙沪乃至国内顶流。UWC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追捧。为了让更多学子受益于UWC极具挑战性且终身受益的教育,常熟UWC的创办团队于2019年再次出发,精心打造了CWA世华学校,旨在满足更多中国学生和家庭的需求,提供面向未来、融贯东西的国际教育体验。CWA世华与UWC常熟是“姊妹校”,共同打造“UWC+”教育创新岛。




回望过去五年办学路,世华学校对于办学使命日益清晰和坚定,即“三让准则”——

-让IB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IB课程是国际教育中的主流课程,因全人教育理念及对思辩能力的培养广受赞誉。但其学术挑战性使其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却小众”的课程,面对IB课程的“高门槛、高压力”,许多中国家庭望而却步。正在修读IB课程,很可能出现“IB不适应症”。因此,世华学校直击痛点,通过分阶段、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术韧性,让IB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让学生在国际议题中展现中国视角

国际教育在中国发展三十余年,仍然存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割裂。许多国际化学校盲目追求“全盘西化”,导致学生文化身份模糊;而传统学校又缺乏全球视野的浸润。世华以“中国根基,全球担当”为锚点,在初中阶段强化国家课程的深度,比如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本土化项目制学习,在高中阶段通过IBDP+“UWC+创新岛”实践,让学生在国际议题中展现中国视角。

-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在留学竞争加剧的当下,不少学校沦为“标化工厂”,以牺牲学生幸福感换取升学数据。世华学校坚持“成长比成绩更优先”,通过导师制、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与个性化发展账户,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有人曾质疑世华学校是不是UWC的“备胎校”?实则不然,二者共同构成UWC+教育生态,各自承担不同的教育使命,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世华学校学费仅为常熟UWC的2/3,共享师资网络与创新基因,为需要适度引导的中国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支持,比传统的国际学校更懂中国学习者,比本土学校更具全球资源,是面对“轻精英家庭”的优质教育选择。

世华学校如同一座桥梁,将IB全人教育理念与中国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兼具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底蕴的成长路径。

02 不盲从大学排名,义无反顾选择小众专业,追逐热爱

世华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中国根基,全球担当”的未来世界创变者,从世华走向世界,在身份认同中成为国际社群的建设者。

世华的创校生之一,目前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运动科学的Tom同学选择了颇为小众的专业,令很多人费解。入校后,他发现,在4万多人的大校园里,只有140余人选择该专业,其中只有2位中国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他周围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家长、同学和老师纷纷建议他选择更大众化的专业,如生物或医疗,又或是体育传媒等,他们认为这些专业更有职业前景。




而Tom力排众议,做出了坚定选择。一方面是热爱。虽然有各种兴趣,Tom最钟爱的还是运动,他从小喜欢踢足球,坚持十多年。另一方面,谈到“发展前景”,他认为运动科学不仅与运动员相关,也与普通人相关。比如,作为业余爱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时,需要正确的指导。随着社会发展,这个领域的服务会有大量提升。这是一个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的行业,蕴藏诸多机会。

在世华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他的选择有迹可循。IB独特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能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比如,TOK课程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探索自我和世界。反思(reflection)也是IB各个课程和项目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对自己工作过程和结果深刻反思,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此外,主观能动性(initiative)也是IB课程强调的,即主动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兴趣。Tom分享了一个例子:“在IBDP学习过程中,老师会问大家关于研究课题的问题,比如选择某个题目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这时,大家需要向老师说明为何选择这个课题,以及个人经历和兴趣如何影响其选择。”这种深入的探索帮助Tom找到自己的初心并坚定了对运动科学的热爱。

“鼓励追梦”是世华的精神内核之一。“大胆去做”的决心彰显世华师生在追梦路上的纯粹与坚韧。而世华学校成为他们披荆斩棘路上的铺路者,引路人。

03 解决学生的“IB不适应症”,特立独行与奔赴梦想兼顾

世华学校依托常熟UWC的丰富经验,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升学指导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学校为11-12年级学生提供两年制的国际文凭预科课程(IBDP),并针对中国学习者重新设计了更适配的结构化IB课程与全人支持的体系,为10年级学生提供一年制的基石课程(FP),从语言能力、学科知识、学习方法、课外活动、视野情怀等方面实现与IBDP课程的有效衔接,为IBDP阶段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依托世华学校初高中6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在9年级设置了初高桥梁课程,让学生进得去高标准的国际高中,并且能够适应国际课程。



世华的FP课程基于IBDP框架和目标进行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强化英语能力、提升学科知识,为顺利进入IBDP阶段做好准备。

今年拿到纽约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专业录取的Maryline同学初入世华时,有“死记硬背”的习惯,常因为背到知识点得到高分沾沾自喜。在一次家长会上,来自新加坡的地理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世界上有'de jure'和 'de facto',没有绝对的对错,事物的好坏也只是不同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如果只是背下答案,而没有去理解本质,那这样的学习只会成为负担。”这或许是Maryline在世华学到的第一课。





在进入DP学习后,Maryline发现所选科目English A比较吃力。和校长及导师沟通后,她决定从English A转向English B。“这次调整让我明白,盲目追求难度不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包容的环境教会我‘管理能量’比‘管理时间’:允许自己休息,找到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方式,反而让我在科研和考试中走得更远。”Maryline说。而这些学术技巧、文化适应等内容自FP阶段起就不断强化。

在世华圆梦斯沃斯莫尔学院戏剧专业的Bena在心中有一个“戏剧”小火苗,在FP阶段,Bena有了更多接触戏剧的机会,尤其在与外教的戏剧互动中,她积极表达对戏剧的热情,老师也给予了她充足的自由和探索空间。“最开始,老师给了我表演的机会,后来,我对剧本产生了许多新想法,老师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尝试。今年,他还帮我一起合作导演了话剧。”Bena回忆,在世华学校,从角色扮演到剧本创作,再到导演话剧,每一步都让她离自己的戏剧梦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