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by校长在RAISE大会圆桌论坛上发言
文、编 | 田菁
RAISE大会上,香港国际学院的校长Toby Newton先生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工作坊,主要讲述了HT(Human Technologies)课程在国际学校中的应用以及课程优势。在大会现场,小思和这位英国校长进行了一次对话,发现他的职业生涯真是丰富多彩,正是因为不一样的工作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
Toby先生回忆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伦敦的杂志社做编辑,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不错,后来选择来到香港从事警察,是因为我想在一个新的地方挑战自己。我在香港做了4年警察,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接触到的人们都在艰难地生活着,他们缺乏教育,住所破落,吸毒酗酒。这使得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们。也是基于此,我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能想到的方式之一就是投身教育行业,为大家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我决定回到伦敦去考取教师资格证,在这期间为了养活自己,做过巴士司机。
我在伦敦执教过很长一段时间,但通过这段时间我发现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时所从教的环境不是积极向上的,每天工作内容的重复性极高。而在香港,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我想要探索和这样一群学生共同学习是怎样的感受,所以我最后选择来到了香港。正如我所说,香港的学生们的自主能动性很高,同时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不断落地,让我充实自己,而不是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我也希望通过自己为香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改变和创新。”除了取得教学资格并担任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在大学主修电影艺术,之后又取得人类学硕士,目前我正在攻读心理学博士。
获奖原因很难一言以概之
目前,Toby先生担任香港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Hong Kong,以下简称ICHK)校长一职,他所领导的这所国际学校在前不久入选“剑桥大学百所创意学校”(Cambridge University's 100 most innovative schools)。谈及上榜原因,Toby校长认为这个排行榜所看重的不只是单个环节,很难用几句话来形容获奖的原因,但Toby校长向我介绍了学校的三大特色,使我对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首先,ICHK学校,基于近代西方五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提出5+1模式,五种教育研究理论分别为:
1、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提出的正念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Carol Dweck教授将用科学研究的数据表明,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差距会决定孩子人生的格局。 应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是特指那些相信自己的智力、技能会因为挑战和付出努力后得以提高的学生,在成长型思维的影响下,这类人群在生活热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同时相信他们有战胜失败的实力和决心。
2、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ZPD),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他们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悬殊而不禁相同。分层教学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4、教育哲学家Kieran Egan基兰伊根提出的提出了认知工具理论(Cognitive Dispositions),基兰伊根教授的认知工具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影响。
5、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旨在从对当事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后,协助其认识现实,祛除幼稚冲动,学习成熟适应,从而重建自我永续的健康人生。
我们相信通过近代及现代五大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理论集合,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说明如何培养成长心态, 以及如何通过富有想象力、创新的课程支持学生进入 "学习区", 在安全和信任的环境中体验学习,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够更加高效。“+1”可以看成第六个元素,即个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老师的带领结合学生的个人特质让学生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二是通过课程创新,重新定义一般意义上的“technology”,即此次大会上Toby校长的演讲主题——什么是Human Technology人类技术课程,及为什么重要。人类技术作为一门课程,鼓励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知世界,批判地看待所学到的一些知识点。不仅要评估自己的文化,也要评估其他文化。
第三点是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两个课程比较独特,第一个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我们通常花费正常课时四整天来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经验。比如,我们的科学探究课题研究当地的天鹅,这个课题不仅包含科学知识,也学习地理知识,包括地貌的形成,天鹅赖以生存的食物等,旨在深层次地理解某个具体现象,而不只是停留于表面。第二个是“自由学习”(free learning),这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单元,线上线下皆可。每个学生的选择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定制课程, 内容涵盖了基本电脑操作技能学习、电路板焊接、网页设计、电脑硬件组装、编程、等等; 同时该课程还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技术的优势,同时支撑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学习。
从学校的角度而言,我们希望为学生能够有自主能动性,学会自我判断,而这个平台也增加了学生的多样选择性,丰富后续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他们是如何选择学习单元,都是正确的,该学科的评价方式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描述性评价。所有的这些课程实践,大概就是剑桥大学将我们评为全球100所最有创意学校之一奖项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学校官网
世界公民:求同存异,有容乃大
当前,国际学校都有志于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将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的愿景。对此,Toby校长表示全球视野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使他们意识到世界的联系性越来越密切。很难想象现在有某个人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的、只接收单一文化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是正确的,能够让学生理解其他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生活,以及了解历史和人们如何进行创新和变革的。
在ICHK的课程设计上,世界公民的培养和人类技术(Human Technology)课程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追究英文technology的词源,源于希腊词根“techne”, 意思是技艺、手艺、技能,而加上词根“-logy”,即是 “有关这些技艺、手艺、技能的分类和知识”。
因此,广义的“科技”一词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科技是需要为人类需求服务;其次,它不但包含科学知识,还包含了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和事实依据; 另外,它还包含了做事情的条理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