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人类科技”这门课程的前提是世界是科技的,我们相信科技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家实现多种目标。
举例来说,我们在对话时,不但借助语言沟通,还可以通过眼神示意等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表明你对我说的是感兴趣的,如此我们的对话能够持续进行,而若是一个机器人盯着我,我可能就会停止与它交流,因为我感觉不到他的反馈。因此,我们告诉学生要学会沟通的技能,学会倾听、主动交流,这样做的原因是给予对方一种认同感,这就是人际交往所遵循的规律,也属于我们“人类技术”课程所学习的内容。
如今,科技已经溶于大众的生活中,但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科技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比如,当我与韩国人交流时,若一直直视他们,他们会感到不适甚至会觉得不礼貌,因为这不是他们的礼仪习惯。但现在我可以通过多种科技产品与韩国人交流,也不会出现尴尬的情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交礼仪,我们努力减轻这种文化差异感,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因此,我觉得世界公民就是能够求同存异,理解多元文化。
孩子,请做自己
传统而言,中国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学术发展而往往忽忽视体魄锻炼,而西方国家的私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针对在中国的国际学校里,应该如何平衡学生在学术和体育教育上的发展的问题,Toby校长直言道,如果学生对学习是主动的,乐观的,那么他会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问题在于,有些中国的学生为了满足父母对于好成绩的期望,会努力地学习考取高分。而在国际学校里,成绩并不是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唯一方式。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在各种对自己的要求中认同自己。这些要求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能力,重要的不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是自己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哪些技能。而在5年内、10年内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使在目前的阶段,你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存在矛盾或痛苦。“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人知道未来是怎样的,也没有一个简单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基于每个人的选择的。”
图片来源于学校官网
在Toby校长看来,无论是中国的学生,还是其他国家的学生,他们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在我之前教过的学生中,有些是比较外向的、开朗的,有些是内敛的、安静的,尤其是在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沉默寡言,在回答问题时也比较害羞。学校应该教导学生勇于表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教育价值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设。在我所在的香港国际学校,我们欢迎各个国家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背景,他们乐于分享,善于学习,不害怕犯错,而这是学校所需要的多样化。我们尝试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里犯错是很正常的,错误的产生也表明了学生们在学习。”
访谈的最后,在展望未来教育时,Toby校长表示就现在来说,每个人都很难具体地说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结合Toby校长在RAISE大会上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未来对教育科技的投资将会越来越多,因为目前在线教育依然是热潮。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文化多样性在年轻一代中将会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