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不能仅仅作为政治的工具,也不能只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许多行业和职业将会消失,但是教育行业、教师职业不会因为新型科学技术的出现而消失。这是因为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学会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作为一所中美合作大学,刘经南校长还介绍了昆山杜克大学是如何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进行教育创新和探索的。首先,是引进世界大学优秀的办学经验: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等;其次,是结合昆山杜克大学的地理优势,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 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Fernando Reimers的理念相呼应,昆山杜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为了这个目标,刘经南校长提出了五大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 沟通力:能跨界沟通,能倾听并且形成自己的判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创造力:具备创新思维,不断求新求变; 适应力:面对全球变化、社会激烈竞争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应学会适应、生存和发展; 领导力:通过观察培养提炼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教育分论坛环节,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国际教育所包含的关键词:世界、情怀、可持续发展。从潜心培养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沿着21世纪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探讨政策制定、学校开发与教师发展如何形成国际教育合力。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院长特别顾问严正博士,就“做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的学者”这一主题展开了演讲。严正博士主要讨论了美中教育之间的对比。 首先,从高等教育整体出发, 她表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杰弗逊总统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为美国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创建了公立学校体系,也提高了公立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她概括道,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 美国高校资金来源。在美国高等院校中,很多校友会在毕业后向学校捐款,表达他们对学校的关爱,以及感谢学校给予他们的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感的公民,而这对应着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五大关键词:责任、自强、贡献、独立、尊重。 严正博士在现场播放了一段BBC的纪录片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American Dream。在影片片段中,我们似乎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一条有形的街道制造出无形的教育差距。在这里,街一边的人接受着最优越的教育,而另一边却经历着巨大的教育缺陷。 严正博士分享的影片让笔者联想到教育和社会阶层流动这个国际学界热议的话题。就像罗伯特·帕特南在其著作《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中体现的,在美国精英教育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却也是一步步地让社会阶层日益固化。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给美国高等教育也带来了挑战。 之后,严正博士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授终身制限制了年轻学者的进入和发展、校园犯罪率不断上升、美国本土STEM方向学生数量下降而国际生的比例日益上升。相对应的,中国近3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展现了很大的增长,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至2015年,中国已培养了3700万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成为了世界上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大学的毛入学率也从建国的不到1%,增长到2015年的4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财政教育经费逐年上升,为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与美国高等教育一样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人才流失、安全问题、学术诚信等等。严正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做好基础研究,寻找中美教育在各自优势领域的平衡。同时,也需要增强自信心并有决心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优势。 翊翎·未来教育投资基金合伙人王建利,从比较概括的角度分享了其对于“国际教育与中国教育创新”的看法和投资实践。 王建利博士从教育行业投资人的角度强调:教育将会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目前阶段,教育处于一个临界点。为了达到中国教育的整体提升,我们需要同时汇聚三个方面:教育系统升级、家长态度和政策转变、技术提升。 王建利博士还提到,如果教育场景不改变,再好的技术也是助纣为虐。因此,他提倡创新教育,并投资了不同阶段的教育新型模式。其中包括小学阶段的一土学校,高中阶段的探月学院和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昆山杜克大学。他同时还提倡跨行业的产品整合,将AI技术,IT和教育应用场景进行整合,将科技资源利用最大化。 Whittle School & Studios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美国华盛顿教育改革中心董事会成员,爱文世界学校董事会成员 魏克礼Chris Whittle和大家分享了“荟同学校是如何实现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学校”。 他表示,当下的校园多是单一的校园形式。传统单一校园学校的三个劣势: 学校是孤立的 没有“研发部门”(Research & Development) 缺乏人才 魏克礼先生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全球化的创新校园,于是创办了荟同学校,致力于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国际化现代化理念的学校,联合顶级优秀人才,为孩子们提供面向未来的多元化知识。Whittle先生认为,不能满足以下四点,是不足够称为一所好的国际化学校的。 优秀的专业师资。魏克礼提到,学校不仅要广纳人才,严格把关选拔流程,也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培训。 具备全球素养的学生。全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语言上,学校需要培养学生流畅的双语交流能力;文化上,学校需要提供国际项目,让学生有更强的文化适应能力。 个性化的学校。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足量的咨询服务,倾听学生的声音和需求,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测评数据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动态。 具备设计感的成长空间。魏克礼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有空间的局限,他们需要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更自由地学习,在跟不同空间的互动中提升创造力。 中美教育领袖对话 Sino-US Education Leadership Colloquium MSSY会长、美国博睿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力超进行开场致辞,感谢中美嘉宾的到来,展望中美教育的紧密发展和相互碰撞。 德克萨斯州科技大学工程院院长、前NASA宇航员 Al Sacco Jr,就“如何打造一个全球化的未来”展开演讲。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Collaboration is better than competition. Make them do it by themselves. Learn more outside the class!And make it fun!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be an engineer, to change lives for millions of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