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从教40年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实现全人教育,少不了三个“融合”!
来源: | 作者: Luna | 发布时间: 2019-11-05 | 82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顶思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发展大会的主论坛上,原北京四中校长、现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带来了“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与教学”的主题演讲。刘校长从一名物理老师到成为北京四中第26任校长,做出了诸多教育改革创举,称得上是北京教育界的泰斗人物之一(刘校专访文)。这一次的主题演讲,刘校带着他公办名校从教40多年的视角,分享他眼里的全人教育,以及如何从知识、价值和方法三个层面,实现全人教育。

注:本文为刘校演讲整理稿

整理 | Luna

编 | Jade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在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图源顶思

做了40多年的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看到了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这40多年来,我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价值本位”的转变。

几十年前,我们看重的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教育者眼中,学生就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那个时候教育的成功,就是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知识积累。

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强调培养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毫无疑问是对于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化、进步。

而在未来,我们更强调的是价值本位,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要在精神、心灵、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关注人的基本属性与要素,包括精神、心灵、生活、家庭、情感、个性等。

康德曾经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

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与我国的教育相比,国际教育不是知识、内容上的不同,更多的是方法上的不同。我们这些年来的教育和国外相比,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关注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方面,需要开阔眼界,打开视野,和国际上进行广泛交流。

何为全人教育?

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全人教育?

因为社会和技术都在进步,个人价值得到了提升,每个人都可能对社会、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说法,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我跟我的学生开选修课的时候讨论,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蝴蝶,每个人的翅膀扇动,都有可能在未来对这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源pixabay

那么,怎样理解全人教育?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我理解的全人教育,就是不忽视任何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是面向全体人和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有幸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老师成为同事。我从他们的身上吸取了很多知识和智慧,汇集老师们的知识和智慧,在我过去工作的学校,形成了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横向分成四个领域——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纵向分成四个层面——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教育终极目标的指向就是人性、理性、责任、良知、信仰、崇高、尊严、使命等。

我想,兼顾了人的这四个方面的发展的教育就是全人教育。

经过了十年左右,学校在2016年3月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教学开放日,活动的主题就是“价值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来自全国各地约1300名专家、老师到北京四中听课、评课。我们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和帮助,看看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是否体现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否体现了我们教育价值体系重点的要素。

“价值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学开放日

现在,我参与创办一所新的学校——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在这所新的学校,我们明确提出要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

那么,在这个新环境下,又该如何理解全人教育呢?为了表述全人教育,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欧普斯特(OPST)”,就是指学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教育活动中体现或要促进学生完成四个方面的构建——生物性(Organism)、人格性(Personality)、社会性(Society)和工具性(Tool)。

要在所有日常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我认为,如果我们兼顾了这四个方面的构建与发展,就是实现了全人教育。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

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并不一定有先后顺序,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一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比如说在低龄儿童时期,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不能为了获取知识和能力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实现全人教育,重要的途径就是融合。

融合指的是什么?融合包括知识的融合、价值的融合、方法的融合。

首先是知识的融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注重能力和知识的训练和提高的话,那么人仍然是被视为工具。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单纯的能力训练,和我们所谓的全人教育是不完全相符的。

其次是价值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再有就是方法的融合。要实现知识的融合和价值的融合,需要在教育方法上融会贯通,也就是教育过程要多样。

在金融街润泽学校的课程理念中,我们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图源pixabay

我认为,今天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一个误区,我们特别重视传授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深度。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很简单的知识,但让他们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获得更加全面的、更加深刻的体验。

今天的教育不应该再是单项的训练,我们要从过去的分立的教育过渡到融通的教育。如果真正实现了融合,我相信今天教育的价值和效益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知识的融合

对知识的过度解构是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效率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这是2016年PISA测试的成果。纵坐标表示成绩,横坐标表示每周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显然,第一象限是成绩好、投入少;第二象限是成绩好、投入多;第三象限是投入多、但成绩不好;第四象限是投入少,成绩也不好。

2016年PISA测试

我们中国学生的成绩是不错的,但不是最高的,和我们成绩旗鼓相当的国家,差不多有10个左右。

我们应该注意到,成绩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他们不仅成绩比我们要好,而且每周的学习时间比我们要少6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周内差不多平均每天可以比我们少学1个小时。

最值得注意的是芬兰。芬兰学生的成绩高于我们,但是每周投入学习的时间比我们少21小时,平均每天少3小时。这3小时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多睡3小时,多玩3小时,也可以多学习孩子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3小时。

总之,我们教育的效益的确是需要提高的。

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低效?

原因很多,我只说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对知识进行了过度解构。

人类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被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的学科。对知识进行分类,对于研究知识、研究创新知识来说,可能是必要的。可是对于教育来说,是不是必要的呢?这符合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呢?此外,除了把知识纵向分割,我们还把学科知识横向割裂,分成若干个小块,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点。原本完整的知识整体被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图源Google

为什么要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

因为知识点最容易和考试点相对应,这是获得比较高的考试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今天我看到很多老师拿着习题集和考试说明来上课,对准知识点或考点来讲课。这是我最近一两年观察到的非常常见的现象。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采取“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等,它在实现学生主动学上是有益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我发现学案导学只是为了更加精准地对准考点,教学失去了本身应该具有的丰富的价值。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老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谈到知识的综合应用,我们知道,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许多学科,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

所以,要让学生具有面对未来、适应未来的能力,我们就要让学生去研究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的能力。

图源Google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今天大部分的教师,包括我在内,都缺少综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因为我们在师范大学上学时,都是单科的学习。我们工作以后的教学经历,多是只教单一的学科。我们的老师本身就缺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今天我们强调的主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都是跨学科的,这些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学习体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融合,不仅重视知识作为结果的深度,也重视获取知识过程的深度。也就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完整的认知体验。

这样的学习不仅含有知识的要素更加丰富,培养的指标也更加丰富。这些指标里面包含着习惯培养,知识、能力、精神、心理、团队合作等等,这就体现了价值的融合。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十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从事的活动中就有做月饼、做披萨。

孩子们在做披萨的过程中感受非常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手指和肢体得到了活动,大脑也在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怎么做披萨?怎么做得味道更好、更漂亮?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要合作、交流,这样的教学活动体验是丰富的。孩子们很快乐。

图源pixabay

所以,做披萨这样的教学过程,把OPST的四个方面的发展几乎全部都体现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小孩做的这种披萨、饺子、月饼,肯定不如爸爸妈妈做的,或者是外面买来的好吃。但是小孩吃得特别香,因为这是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其中含有他们自己倾注的情感。他们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孩子们劳动以后,情感发生了改变。

但是,这些新方式教学活动是不是更有利于提高在现有考试形式下的考试成绩呢?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担忧,这完全能够理解。

但我们相信,从长远来看,从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发展来看,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一定会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要兼顾有效提高学科考试成绩,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价值的融合

让学生学会关怀这个世界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冯骥才

作家冯骥才曾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今天中国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确实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作家冯骥才 | 图源网络

高考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压力,学校激励学生的斗志、精神是必要的。但如果按照丛林法则来培养和激励学生,让他们以“成为走千里吃肉的狼”为目标,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今天我们谈国际教育,如果说国际教育中,国外同行所做的教育实践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的话,那么其中有一方面,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

1996年,又提出了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但是世界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于是联合国又在前不久发布了新的报告,认为“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特别需要学生学会去关怀这个世界,关怀他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讲到,“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我们全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今后的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的。

伊琳娜·博科娃

人文精神的培养,我认为不同于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训练。

那该怎样实现价值融合和培养人文精神?是靠制度?还是靠教师?靠约束和说教?还是靠熏陶和体验?

前些年我和几个同事去美国特意拜访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科技高中。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科技高中

这所学校是我心中的一个童话,30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所学校的一个班里同时出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我们参观了这所学校,他们的楼道里墙上挂满了学生获得的各种奖状。

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7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校长办公室,校长接待了我。我们的一个老师提醒我,说校长你看,这个校长的座位和办公桌上摆放着许多青蛙的玩具。于是我们问校长这个问题。

校长回答说:“我是一个生物老师,我是一个生物学家,许多青蛙为人类的科学进步献出了生命,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这就是一个理科中学校长的人文情怀。我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得到浸润式的熏陶。

李赛是北京四中一个学生,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他从美国直接飞到灾区,加入一支救援队,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后又在什邡办起“帐篷学校”。

李赛

采访时,他对记者说,先生改变了他的一生,教会他怎么做人。他说的先生是他当年的语文老师——李家声先生。

李家声先生给2004届高三生上最后一课时,写了一首诗作为临别赠言:

匠石运斤,伯牙鼓琴。

谁为郢人?钟期知音。

千日千里,感念深深。

如何临歧,心之殷殷。

有思钟情,为己美身。

守白持坚,不缁不磷。

瞿足万里,振衣千仞。

日升月恒,唯在诸君。

在黑板的上方,李家声先生用篆书书写了十个大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他告诉学生,你们要站在万仞高山上掸掉身上的灰尘,在万里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泥污,这就是做人。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够不影响他的学生?

所以,在北京四中,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

人文精神不是靠说教,不是靠制度约束,或者说不仅仅是靠说教和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人对人的影响。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就是人影响人。

除了熏陶之外,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四中每年都有到农村支教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到农村去体验一段生活,做乡村孩子的老师。

前些年,在一次支教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北京四中去支教的学生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们要从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中选出一个,资助他上学。因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对他们说,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不上学了。

BHSF学生乡村支教活动(课程)

挑选资助对象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女同学。她后来写道,“然而真正挑选起来却是我平生经历过最痛苦的过程。看着那些还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孩子们,我实在狠不下心选择他们中的一个……

当子滕(被选中接受资助的孩子)知道了我们的资助计划,扑倒在我怀里大哭的时候,我也哭了,我特别想对她说,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运么?我这一生都对不起剩下的那200多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这是人生的誓言,人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才能发出这样的誓言。

几年后,这个故事有了一个美丽的结尾:被资助的学生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最后考上了大学。

所以,生活的体验是不可少的。

北京四中的另一位校友杨临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上。他从哈佛毕业之后,和另外一些在美国留学的朋友做了一个公益项目——阳光书屋电子阅读教育计划。

他们设计生产一种廉价的平板电脑,类似于ipad,叫做“晓书”。把课内外图书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放在里面,免费提供给中国农村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同龄人一样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晓书”,他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方式。

杨临风当年把第一批平板地方捐给甘肃的孩子|图源阳光书屋博客

我后来多次对四中的学生讲,杨临风是一个超越了“放羊娃生活逻辑”的人,他是每个四中学生的榜样。

过去,我的同事不止一次地问我一个问题:您认为北京四中办学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我知道他们心中一定早有答案,我们心心相通,我等待他们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他们说,北京四中办学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了高考的状元,我们只有培养出更多的像李赛、杨临风这样的学生,才是北京四中教育的成功。

正因为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些饱含理想主义教育情怀的同事,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对于全人教育的理解。

西班牙的哲学家萨瓦特尔在《教育的价值》中谈到:

在更高超的教育方式(如人工智能技术)面前,不论它是魔鬼、天使、火星人还是上帝……那些优点永远也无法弥补它们的不足,因为在这当中始终缺少最关键的一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人类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就是:什么是人……即用人类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世界……丰满的人性,向来都不是由简单的生物学基因编程所决定……我们本该生而为人,但却只有依靠他人人性的感染和我们自己不断取得的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完整的人,永远都是一门艺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