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求学5国15所学校,他认为PBL不能停留在项目小组作业
来源: | 作者:Jade | 发布时间: 2019-12-12 | 639 次浏览 | 分享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Carl Wieman在2001年获得诺奖后,并没有把全部时间放在实验室里,转而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科学教育上。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他呼吁改变提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决策能力。


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中国最早做微PBL和开发一站式教研工具的资深国际教育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跨学科方向专业毕业的高材生AndyZ老师的经验和分享。


文 | Jade

编 | 田菁


AndyZ老师在美国出生,在五个国家成长,上过15所国际学校,接受过IB体系、AP体系、新加坡体系的学习。其后他在美国加州伯克利读大学的跨学科专业主攻跨学科教学研究。十几所学校的学习经历,让他对 “以学生为中心”的上课模式印象深刻。


比起旧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听的被动学习方式,AndyZ老师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摈弃以考纲、教材以及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来建构教学,强调合作、沟通、创新等软技能。


不久前,RAISE大会分论坛“课程融合与创新”上,AndyZ老师就“如何让MINIPBL(微型项目式学习)与科目考试接轨”进行了演讲。会后我们又就到底是什么促使AndyZ老师进行PBL就研究,以及如何实施MINIPBL这个话题对AndyZ老师进行了专访。

 

AndyZ老师

图源:顶思RAISE大会


T:Top Schools

A:AndyZ老师


T:AndyZ老师,你从小的求学经历非常丰富,经历过各种课程体系和各个国家,你觉得每个国家的学校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A:我五岁之前是在中国香港上幼稚园,六岁后随父母到英国的苏格兰读一年级。在苏格兰待了两年后,我又在新加坡继续读小学。这三个地方的学校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苏格兰的学习氛围很轻松,在苏格兰兴趣班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因为它本身的课程就是兴趣课。比如,学英语,它也是兴趣,大家会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和展示学到的内容。


到了新加坡后,新加坡学的知识很深,学习压力突然加大了很多。但是新加坡的上课方式不完全是纯应试的上课方式。他们有老师在台上讲课的环节,也有学生在下面小组讨论的环节。


T:在这些年的求学经历中有过PBL的学习经历吗?


A:如果要我说,这几个阶段都没有完整的PBL,但多少会有一些PBL的元素。比如在苏格兰的小学,他们上课的时候会做项目,不过他们缺少反思、也没有评估这几个阶段。但是这种上课模式让学生都很有兴趣、参与感很高,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


哪怕应试教育出名的新加坡也有小组学习,但它更多的是项目小组作业,而不是完整的PBL。当然,后来读国际高中时由于主要是AP和的IBDP课程,所以项目学习的体验在那个时间段更密集。



图源pixabay


T: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PBL教研呢?


A:我大概8年前来到中国,当时我在华南区开了一家留学机构,帮助国内一些想要去海外留学的高中生或本科生准备留学资料、帮助他们申请学校等等。


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国内很多高中生的留学申请都是请中介帮忙代写的,因为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行。在做留学中介的时候,我感觉我只起到了“创口贴”的作用,在创口贴的下面,那个伤口依然存在。我并没有帮助这群孩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另一个就是很多国内的高中生到了美国读本科的时候,他们上课的时候觉得比较吃力。比如,老师给学生一个题目,自己去查阅很多资料得出研究结果等等上课的模式觉得不适应。


PBL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孩子提高写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在海外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为所有服务的学生设计了一套基于PBL的长期申请辅导课程。


从此之后,我就开始为多个营地、国际学校和国际化素质教育机构设计各种PBL的课程。


T:这么多年来,你觉得PBL的大环境有什么变化吗?


A:2011年刚来的时候,谈起PBL基本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不管是义务教育的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他们都不知道。


我还记得我曾记去过一所重点中学,跟他们校长介绍PBL。这个校长就跟我说“你就应该老老实实辅导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考进伯克利这样的名校,不要跟我讲什么PBL。”


如今,大家对PBL的认知也好、接受程度也好,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也逐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搭建一个高效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


图源pixabay


T:您认为有些学校做的PBL与您倡导的课堂有什么区别吗?


A:PBL的全称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即“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把学习内容代入到实际问题中来,从而提升学习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它还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填鸭式教育中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团队讨论与自主探索完成课题中学习。


现在很多人对PBL理解还是有误区,很多只是作品导向型学习POL(Product-Oriented Learning),POL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项目作业,通常会落到某些物品的制作,比如投石器、APP模型、过山车模型、水培道具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比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要好。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BL。


完整的PBL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成果展示、反思优化等多个环节,一个PBL单元项目的时间可长可短,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能是展览、写作、表演、纪录片等等。


更重要的是PBL每个环节都应有严谨的Benchmark(评估准则),并不是只有成果展示的环节才对学生评估,项目周期中老师都在持续做过程性的评估,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评估准则,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和主动调整。


另外,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话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价值,是他们感兴趣的、有驱动力的内容。老师需要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不断对学生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并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审辨反思能力,促使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究。PBL其实是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T:MINIPBL与PBL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MINIPBL?


A:如果用两个字去形容传统的PBL,那就是太大。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更加了解并做更多个性化指导,再加上持续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在很多学校是难以全部实现的。


而我们MINIPBL的一站式教研工具则可以把一个科目的一个单元做成一个项目。因此,我将我的教学理念都融入到一个载体当中,所以就开发了MINIPBL的“队武”教研工具,成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赋能。对学生进行实时考核,在学生自主探索课题的同时,可以将学习成果量化考核,而且也可以实施高互动性的微课题项目探究。


我们希望能降低学校对师资教研的要求,减少因教研不完善而导致的学生学习成绩、进度不一致等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MINIPBL并经过了长期的一段时间与教研团队共同打磨出MINIPBL的教学方法以及它相应的的教研工具“队武”。


比如说高考数学在微积分的板块,AP有15个单元,IB也有差不多 12~13个单元。通过我们MINIPBL的工具(队武),所有老师们可以把一个教学单元做一个课题。在全日制的学校中,一个单元一般是两个礼拜的时间,差不多五节课,我们工具每节课都会分好几个环节,每节课也都有自己的Benchmark(基准)在缩短单课题的同时可以快速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图源:google


T:您一直在说Benchmark,在PBL中如何制定Benchmark呢?


A:在整个环节中,我们把每个课题切成好几个阶段。举一个例子,如果研发入门英语课,一个单元有45页,70多个单词,让孩子们一次性去消化,是很不负责任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课题切成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评估他,这就是所谓的Benchmark。每个阶段的评估标准是不一样的,在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Benchmark(基准)插入。


小组和小组之间可以做通过任务进行积分制的对战,写各种内容演讲等等,这就是老师怎么去执行我们MINIPBL工具。


所以做好一堂PBL的课程一定要对标Benchmark,假如是英语课,那么这个英语课的Benchmark就是单词、语法,怎么去写东西,听说,如何把脑子的东西进行输出


T:这样的教学形式有没有前提条件呢?


A: 当任何一所院校做好决定想尝试运用PBL教学模式,要先关注学生的软实力和配合度。如果学生的软实力和配合度不到位,那么直接开展PBL的课堂难度会很大。


软实力

软实力其实分好几个维度。举个例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度属于最关键的软实力之一。很多时候,年龄越大的学生越反而更习惯老师台上讲,学生在底下背单词背公式这种单方面接收信息的状态,无法适应主动参与讨论的课堂,就因为他们可能缺乏适应新鲜事物的软式力。


配合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配合度。很多时候你让学生做课题,他不一定完全配合你。配合度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有趣的学习方法让他慢慢往上爬,一直到他和愿意配合为止。

 

图源:pixabay


T:具体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呢?


A:我认为课程设置没有对或错,但当学校使用我们教研工具的导学案,可以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我们研发的整个课程中要拥有积分制度、故事情节以及需要实际互动的课堂小活动等。这就是我当初设计教研工具时考虑到的各种因素。


T:对任课老师有什么要求吗?


A:我们的工具整合了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导学案、教案、课堂小活动和课程规则都设计好了,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怎么去做?学生自己怎么去探索?


因此,有了完善的教研工具和资料,老师们不需要对很多跨学科的科目都有精深的研究,但我对我们潜在合作的学校和机构的每位老师有三点素质的要求:


第一,  他需要能够给学生带来温度。我们工具里的课堂小活动流程都是以小组方式展开,一个小组中会有各种性格的学生,因此,任课老师要严格参照我们给出的建议以便调解小组间的合作关系,平衡每个学生在这个小组中的角色。


例如,有的学生更擅长演讲展示,有的学生更擅长动手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更擅长表演。老师尽可能避免有的学生太过强势不合群,或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参与讨论的情况发生。


第二,  他需要能够调动学生气氛。之前我也谈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任课老师需要严格按照我们工具里列出来的流程来调动气氛,让孩子有学习兴趣。


他可以结合很多方式,比如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奖励学生;又比如说“研学后教”,先带学生去了解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再带着学生一起做研究。再比如说“翻转课堂”等等。


第三, 他需要会反问学生。当学生问老师“这是什么?”的时候要能够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寻找答案。


图源:google


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AndyZ老师认为他对PBL的改良就是授人以“渔”。


AndyZ老师提到他曾经听到过一个笑话“你的数学课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在AndyZ老师看来艺术老师或者是体育老师教数学课,可能会比数学老师教数学课效果更好。


AndyZ老师和他的团队希望帮助更多老师掌握PBL的教学方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者,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