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后2020时代教育问道:如何办好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
来源: | 作者:叶延武 | 发布时间: 2020-05-13 | 104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起打开如何办有中国灵魂、中国实践、中国标准的国际学校的传送门。

文 | 叶延武
编 | Kimberly

后2020时代,对于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国际化教育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不仅仅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自2016年11月7日新的《民促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到2017年9月1日《民促法》三审修正案公布,引爆了整个业界。尽管实施条例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半空,一直没有颁布,但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件频频出台,对民间资本兴办学校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2019-2020年相继颁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等多学段的招生及课程教材使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更是屡次强调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境外课程、境外教材。

有的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比例不能超过总数的10%甚至完全暂停审批,有的要求民办高中不得租借场地办学,明显提高了办学门槛。

同时,近期各地陆续出台了公民同招、超额摇号、多校划片等入学政策。各地民办中小学不得以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评为依据招收尖子生且原则上不得跨区招生,以往民办学校精挑细选提前将优质生源一网打尽的行为将难以为继。

这给民办教育特别是头部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的辉煌名校有可能被打回原形。

这套教育政策的组合拳意在维护公办学校的主体地位,强化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凸显国家主权意识与民族意志,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有关民办学校的定位与政策。

顺时者昌,变革者兴。因此,在中国的大地上,办好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是每一个国际教育人应当主动面对的大事、要事,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必有崭新的国际教育(这里一般不包含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下同)发展逻辑。

后2020时代,国际教育的内在逻辑迎来了三重转变,即办学定位发生了变化,由国际化学校的改革探索、积累经验向公民办学校统一规范要求的方向转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学校)。

教学管理发生了变化,禁止择优的招生政策导致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距的拉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向苦练内功、提高教学的适切性方面转化。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由融通西方价值观向突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时代改变。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如何做是教育的三大根本问题。承创、融创、开创是开启国际教育后2020时代的“三板斧”。由办外国学校、世界学校再到办中国灵魂、中国标准、中国实践的国际学校是时代所趋、国家所望、人心所向。未来已来,我们潜心问道:如何办好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


感悟中国灵魂的博大内涵
谈及面上国际化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目标,总会有一连串的网红词汇涌入脑海,扑面而来: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国际眼光,根植中国·花开世界,中国心·世界眼,中国底蕴·国际领袖,中华根基·世界情怀,更中国·更世界......诸如此类,数量繁多,不一而足。

基本上是“既...又...”的句式,强调中国灵魂、中国情怀、中国根基、中国底蕴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化学校的共识。若问及何谓中国灵魂,大家可能都知道些,但细按则不甚明了,甚至囫囵吞枣。

讲中国灵魂,追本溯源,儒家的东西当为主体,然后是老子、庄子,包括上古传说、易经阴阳、五行思想、墨家法家、佛教禅宗、团圆和合等。这些是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绵延世代而不绝。

由此逐步形成了稳定持久的宇宙观、人性观、历史观、政治观、教育观、变易观、修齐观、入世观等等。中国灵魂将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居安应该思危,绝处可以逢生;强者则要谦恭慎行,韬光养晦,不可骄奢淫逸,肆意妄为,弱者仍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不可安于现状,自暴自弃。论和合,又常与抗争观合起来讲,主张和而不同,同流不污,同化异族。即内讲人心的宁和,外讲人事的协合。当然,一个民族的灵魂并不都是正面的,我们要尽力摒弃负面的,竭力汲取和发扬积极的一面。


何谓中国灵魂?它形成于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累传承中,源远流长,浩瀚精深。如忠孝两全、忠国爱民的中国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品格,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中国操守,修齐治平、道法自然的中国高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气节,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中国气度,天地立心、万事太平的中国理想,侠肝义胆、大仁大义的中国性格,见贤思齐、不耻下问的中国态度,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中国格局,家国同构、同声相应的中国情怀,通变明道、推陈出新的中国意识,天人合一、中和中庸的中国境界等尽数囊括其中。

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生命追求,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核心价值与丰厚滋养。它的韵味如同桂酒佳酿,需要我们纵览古今,细细品鉴。概括地说就是: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先义后利,统一高于分裂,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滋养中国灵魂的教育理念

只有将中国灵魂的深厚内涵渗透到国际教育的办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中来,才能找到明晰的办学方向与育人路径。进入天润国际教育集团后,我提出了“天道自然·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与“滋养自由生长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目标。

天道自然,润物无声即尊重人的成长规律,遵循孩子成长的天性,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化素养于点滴之间,润学子于无形之中。“滋养自由生长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则简明扼要地回答了教育的三大根本问题。

教育是什么?自由生长。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促进人的自由生长,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福禄贝尔的自然教育法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教育为什么? 教育的目的在于滋养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即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兼具中国灵魂与国际视野、通晓中国国情与国际规则、投身中国实践与国际事务及奉行万邦协和与国际竞争的全球化未来人才。

教育如何做?教育重在“滋养”二字。教育的英文词根来自拉丁语单词滋养、养育,意思是吸入,再输出。滋养就是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孩子天性,营造适应孩子个性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得孩子可以在一个被称为“自学”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终身受益,在感受不到被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在动力。

融荟中国灵魂的课程体系

海德格尔说:“人类只有在某种传统中重新扎下根来,他才会有家,然后他才会创造。”中国灵魂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只有通过具化的载体表达,它才能传承和发扬光大。

天润国际教育集团回应国家关切,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文化自信的培养,社会意识、国家责任和全球使命的唤醒熔铸在课程体系的研发之中。

我们以中国灵魂为课程体系的“细胞核”,以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同理心、共享意识等为坐标原点,研发了一套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边界的初、高中国际化教育融合课程的3.0版本,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地勾勒出一幅活灵活现的中国灵魂生长图。

                           
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能够摆脱断裂的危险,实现“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持续发展,汉民族共同语起着一种近似于宗教的血脉维系作用。它是一种精神支撑与灵魂载体。由此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罪不可恕,但其“书同文”功不可没。

“语言就是存在之家。”语文教育是滋养学生中国灵魂的培养基础,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至关重要。当我们恣意徜徉在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所汇聚的汪洋大海时,我们会洗净周身城市浮华,心灵得到润泽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自如。

“心润语文”的概念就此氤氲而生。它是一种灵魂回归的语文教育,是天润教育理念的特色实践,是中国灵魂最直接、最丰富、最自然的营养来源。


“心润语文”模型内层是“听、说、读、写、译”五个基础素养的养成。

听——聆听弦外弦内之音,倾听诗词曲赋之声;

说——切问质疑,分享体会,言辞深刻不失文雅之风,表达得体蕴涵内心丘壑;

读——口随眼动,心随口动,神随心动,深度阅读中外精粹,奏响文化之律动,丰厚精神之成长;

写——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行云流水,言之有物;

译——古文今译,中外互译,通达典雅,文明互鉴。


模型外层则是“思、融、悟、美、品”五个高阶思维与情感的有机循环。

思——探索研究、审视思辩,探索文明起源,研究文化大作,审视中西差异,思辩宇宙洪荒;

融——融合、融创。融荟古今中外,融合所思所辨,融创所写所译;

悟——激趣、启智。激发内在的潜力与兴趣,体悟外界的庄严与随和,感受缘起性空与真空妙有;

美——精神愉悦,和谐美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品——于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锤炼人格,提升人品,收获成长。

国际学校高水平的语文教师会带来高层次的语文教育探究,能将汉民族共同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融会贯通。

天润国际教育集团创立的“心润语文”,期望教师能做到以语文为主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群的整合,能听懂其他学科的外语授课,能与所有教师集体备课,从而实现人文与科学、历史与未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

以朱自清散文《春》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分享古今中外诗情之春,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艾青的《春姑娘》、霍普金斯的英伦之《春》;还可带领学生领略山川秀美画意之春,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意大利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春》图;亦可与学生共品余音绕梁乐曲之春,如中国的《春天在哪里》、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塑造中国灵魂的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研究国际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会发现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注重自我觉醒,有较强的逻辑与审辨思维,具备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思想开放程度高,视野开阔,见多识广,这是他们的优势。

但优势之外,价值观的实用化、功利化,生活态度的享受化、物欲化,传统主流思想的消解,行为落后于认知,集体荣誉感相对薄弱等不足之处也有所显现。

青年周恩来,图源网络

找准德育榜样,是德育实践的良好开端与坚定基石。“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壮志凌云、胸怀天下。他负笈东瀛,济世破壁;他远赴欧洲,上下求索,坚定信仰。他毅然回国,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中来。1950年初,他号召身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批留学生回国参与建设。

1963年末至1964年初,他访问亚非14国,深感外交人才的缺乏,指示要求创建一所外语院校......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是新中国国际教育的开创者,是当代中国留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旗帜。

“以青年恩来为榜样,为梦圆中国、协和万邦而学习”是我所倡导的国际教育德育新理念。

我们生于华夏,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有一个伟大民族复兴之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梦圆中国而学习就是要像青年周恩来那样心忧华夏,胸有家国;像钱学森一般舍弃优厚待遇,为新中国建设辗转五年艰难归国;是如钟南山那般精研专业,国士无双,逆行抗疫,为民除疾。国有难,召必回。梦圆中国即为国倾尽全力,赴汤蹈火,不畏艰险。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纲领。新时代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深化。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更是将这一认识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的心中。

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手稿
图源网络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病毒的恐惧不应该上升为对全球化的粗暴排斥。国际化学校的德育教育便是要将命运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德育实践中去,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例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科学、效率、合作、分享、人权、尊重等,共建地球“村庄”,实现万邦协和。

以伟人风范滋养未来人才,集全员导师实现立德树人。国际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与多元价值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志向远大与脚踏实地相结合,常规要求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校融合相结合的五大原则。

以班主任为核心,各学科老师共同参与的全员导师制度是德育实施的关键。导师通过“私人订制”一对一的思想引导、生活指导、生涯规导、心理疏导、行为匡导、学长互导等举措,保障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

通过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同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补充,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协调,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配合,正面灌输与实践体验相联结,榜样引领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展示德育的新境界。

中国灵魂的德育重在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性教育、自然教育。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要关心他人,关怀他人,关爱自然。既要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本。

在疫情期间,集团旗下广州外国语学校青藤之桥AP&AL国际课程中心、亚加达青腾学院均能通过实时在线的德育工作小组,科学有效的导师工作跟踪,留有记录的线上心理辅导,严格执行的每日巡查汇报等举措落实德育管理。

并积极开展《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感恩》、《疫情公开课》等线上主题班会活动,深情讲述医护、民警、社区等一线防疫人员的伟大奉献,让学生感受到无论在什么境遇下,任何个体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从被裹挟的随从者变成独立的思考者,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积极的行动者。

这种同理心、共情力、渴望生命、帮扶弱者及对自然尊重的道德伦理应当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并升华为一种人格,成为中国灵魂的有机组成部分。


磨练中国灵魂的布道人师

只有具有中国灵魂的教师,才能引领具有中国灵魂的学生。因为教育就是点燃火焰、指引灵魂,提升生命质量、彰显生命活力的事业。办好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乃是重中之重。

教师的人格塑造表现在他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上,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代际传承的本质是把知识、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内存。这些东西又会综合成新的创造力,为学生成长为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者叶澜教授说,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鲜蹦活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

学生生命既是最柔润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老师留给青少年的是什么,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福分。

教师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活得像个人,才能对别人产生成人意义上的影响,一种真正成为人的影响。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创造的价值;一个人起点的高度,是命运注定的;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是能力确定的;一个人成功的跨度,是人品决定的;一个教师灵魂的深度,是道德素养决定的。

雪莱说:“没有真正的道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大学》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今之教师欲谋其发展、升其价值者,必先正其心,修其身。心正则行端,修身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克己自胜,修身养心,才能不断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基础合格阶段,能胜任学科教学、担任班主任、开设选修课。

○第二,优秀专业阶段,能够在每天的教学活动后及时的进行总结反思并立即改进,遵从清晰的“自我诊断→反思→改进”路径。

○第三,卓越名师阶段,能够做到学了思,思了做,做了悟,悟了说,说了写。

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在于“四力”的养成。“四力”即指内驱力、思想力、共情力、交响力。

内驱力主要由认同感、危机感、成就感、幸福感构成,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共情力是换位思考的高阶情商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温度的课程设计与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互动。

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思力与改进力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教师的思想力。

交响力作为教师的成长共生之道,是一种把不同的独立事物组合在一起的能力,发散性、跨界性、系统性思维是它的核心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日常分内工作。天润国际教育主要通过下列三种方式来实践。

一师一划:为每一个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规划。

一课一探:每一节课探讨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实践。

一组一题:每个备课组每一个月研究一个具体问题。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和”境界,讲究中庸之道。

中外文化、课程、理念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国际学校的教师身处文化碰撞、交流的“风暴中心”,其专业发展更是要凸出中西融合、中庸包容之道。唯此方可实现求同存异、多样统一、协调和谐、和而不同。

在广州外国语学校青藤之桥AP&AL国际课程中心去年初的“一组一题”研课会上,高一、高二生物联合备课组的外教Raeisa老师、中教张亦驰老师就《植物的光合作用详细机理》单元备课事宜展开了一场中外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思维碰撞。  

碰撞缘起于高一学生A在Raeisa老师讲光合作用知识点时,课后询问中教张老师: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在研讨中,Raeisa找出17年AP考试试题,指出学生在涉及CAM植物光合作用的选择题上多有失分。

故此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度。而中教张老师则认为,选择题可以通过生物学学科思维快速地甄别正确答案,这一知识点可有可无,详细讲解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一番研讨交流之后,张老师感受到了外教教师对于知识点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而Raeisa也同意在时间有限情况下,不细讲知识点,将其作为阅读作业布置给学生,认同了中教教学分清主次的观点。同一教学内容中外教师的差异化处理,体现了中美不同的教学文化。

只有在求同存异中切磋琢磨,真诚包容,才能真正促进双方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学产品。

充盈中国灵魂的文化沃土

如果说潜移默化的办学理念熏陶是坚守中国灵魂的细胞核,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勾勒了中国灵魂的生长图,灵魂回归的“心润语文”课程教学孕育了中国灵魂的培养基。那么,充盈中华精髓的校园环境、实践活动则是提供中国灵魂的营养液。

“反者道之动。”越是国际化的学校越是注重建筑风格中国元素的应用与融合,越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的活动组织。环境是无声的课程。

苏式的园林小品设计、文化名人的雕塑画像、古色古香的雅致命名、活灵活现的图腾喷画等元素,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莘莘学子。戏剧表演比赛、中秋文化节、茶艺课堂等活动的开展,焕发出学子们蓬勃向上的朝气与生命力。而寻访华夏文明古迹,游历祖国名川大山等文化主题活动更是能带领学生走近真实的文明形态,感受祖国母亲的巨大魅力。

成就中国灵魂的交响共同体

一所国际化学校的诞生征途漫漫。从一张白纸描画蓝图,一方沃土播下种子,到筹办报批落地生根,官方颁证破土而出,再到浇水施肥茁壮成长,管理运营平稳发展,最后阳光风雨大树长成,天地人和开花结果,一路环环相扣,挑战重重。

在这个漫长的旅程中,国际化学校的“朋友圈”阵容日渐壮大。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向外逐层发散,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相互嵌套的四级圈层“交响共同体”。

他们在国际教育这个交响乐队中,各自扮演着“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角色。取长补短,此起彼伏,配合得当,浑然一体。

以一级核心利益相关者圈层为例,举办者、校长、教师、家长与学生关系紧密。校长是这一圈层关系的稳固者,起着平衡器的核心作用。

校长与举办者间权责分明,同伴互助;与教师之间是良师益友,亲如手足;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接受监督,共同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联动运转。

奉行着“老板财大不气粗、校长争权不夺利、教师理直不气壮、家长越俎不代庖”的交响之道,同声相应,同频共振,彼此成全,共生共荣。

好的国际教育具备遵循教育规律,担当区域使命,立足国际前沿,坚守中国灵魂,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学生发展的六大特性。

办好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需要国际化学校“朋友圈”的集体问道、回归本源。需要他们具备育人、市场、政治、变革、未来、宗教六种思维。

在圈中充分认识中外教育改革的六组关系:适应社会与发展个体、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精英与面向全体、学科系统与主题教学。

后2020时代呼唤滋养中国灵魂的国际教育。新的时代,目标远大,蓝图壮阔,必是一场和谐共生的集体交响修行之旅。

感悟中国灵魂的博大精深,凝练中国灵魂的民族精髓,浸润中国灵魂的教育理念,融荟中国灵魂的课程体系,塑造中国灵魂的德育实践,磨练中国灵魂的布道人师,充盈中国灵魂的文化沃土,成就中国灵魂的交响共同体。

这是一次教育的问道求新,更是一次中华文化精神的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

叶延武

天润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

教育部“首期全国中小学名校长领航计划”导师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深圳市十佳校长

深圳市首批二级校长(最高级别)

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华南师大兼职研究员、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出版《我即教育 众胥人才》(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专著五部,1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

曾先后担任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淮安中学、深圳市育才中学校长及深圳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深圳市南头中学、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等职


欢迎扫码收听5月14日的
神奇讲师公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