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2岁背30首诗,面对"天才症"儿童,这位母亲的做法让人动容...
来源: | 作者:Amy | 发布时间: 2020-05-28 | 8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像冬天里的阳光,使庭院充满着金黄色。他们将黑暗驱逐出,将温暖放入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文 | Amy
编 | Luna

自闭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个浪漫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沉重的家庭。

笔者曾在四年前有幸读到一本音乐天才自闭儿的书,对于书中的Rex的经历感到难以言喻的痛楚、对主人公妈妈的无奈与坚持更是有怜惜、敬佩这样交织的错杂心情。

而当两岁的Rex得到了一架电子琴,这让他有机会打开了自己封闭世界的大门,从而改变了他和妈妈的生活。深藏于Rex身体内的音乐天赋被人发现,他成为了“音乐天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曾为他录制了两期节目。

他把音乐与外界的生活产生了连接,跳脱了失明与自闭的枷锁,欢乐的天性与美好的音乐都该被守护和给予支持。自此我了解到天才症即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罕见的,相对温和的自闭症,其特征是社交互动的尴尬,言谈中的琐事以及非常狭隘的兴趣爱好。 (牛津英语词典)

这样的超常学生不仅仅存在在书中和国外,在我们身边也有。

笔者采访到一位阿斯伯格天才症孩子的母亲,她的儿子拥有语言天赋,和书中的雷克斯一样有自己专属的特点。2岁年龄的他已经可以背30多首诗,直到读大学一年级的他,仍旧也是有着超乎同龄人的语言能力。

伴随天才症孩子的不仅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更有随着年龄与日俱增的哭喊、情绪崩溃与社交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特质的日益显现,16岁的他被母亲带往医院,并被确诊为阿斯伯格。

和雷克斯触碰到电子琴打开外界的连接,不同的是:母亲放弃多年高管职位,全心陪伴和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搭建他的未来人生。这其中包括疯狂的看相关书籍,借助互联网寻找相关的群体,组织大家一起外出触碰社交。陪伴成长同行的路上,在尊重与接纳这点上,母亲与儿子做了长时间的反思和调试。

在家校沟通上,一方面不求学校特殊对待他超常的儿子,一方面在儿子影响到班级其他同学被叫到学校约谈的时候,依然不忘和教师说明自己儿子的优点和有趣的事情。

在学校给予超常学生支持这件事上,H女士坦言看运气。也正是因为一位特殊有爱的高中班主任和她的通力合作下,让她的儿子顺利考入了大学,这在当年确诊医院的医生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星星的孩子”除了自己奋力拨开不安和焦虑,我们的老师又是扮演什么角色的呢?

在采访这位母亲的过程里,笔者想到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自导自演,作为小众的教育题材影片,它在豆瓣上获得了8.9的高分,看哭了不少人。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夏,一个调皮、愚笨、所有人都对他失望透顶的男孩。

伊夏的哥哥尤汗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汗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他被迫转入一所传说中“ 再野的马儿也会被驯服 ”的寄宿学校。

诗歌课,他回答不出老师要求的答案;体育课,他跟不上踏步的节奏;文法课,他听不懂什么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连上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负担,规规矩矩的素描课毫无兴趣。

每一门课他都没办法参与,每一个老师都对他满腹牢骚,他们认为他懒惰、迟钝、愚蠢。他们辱骂他、嘲笑他、甚至体罚他。他的人生被逼近了死角,就像他的作业本一样,他浑身上下都被残忍的画上了红批。

伊夏怎么了?他真的愚蠢吗?他真的懒惰吗?我们知道他各科成绩很都差劲,他排斥读书,可是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了解过。

伊夏患有“ 诵读障碍 ”,他认不得字,所以根本无法阅读更无法书写。

这是大脑传输上的问题,文字是符号,符号必定要与具体的事物相对应,才有意义,伊夏的大脑无法实现这样的对应,因而无法认字。

不仅如此,他的运动协调性也会不如常人,甚至扣扣子,系鞋带都没办法独立完成。

“别人轻松能做的事,他却不可以,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的自信心完全被摧毁了。他用反抗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其承认‘我不能’我宁愿说‘我不想’,反正对于大人都没差。”

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话多数被当成童言无忌。

这样看来,对待孩子这件事上,成人才是“诵读障碍”的患者,我们无法正确理解孩子的语言,也无法正确的与孩子沟通。没办法像孩子一样,这是成人世界给我们的无奈。

所幸这所学校还有尼克(阿米尔·汗饰)这样愿意将目光投向伊夏的老师。

尼克老师原本只是学校的代课美术老师,他的出现颠覆了这所寄宿学校的规矩教学。他把自己打扮成小丑,吹着笛子来上课,成功地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打开方式让班级所有小朋友眼前一亮。

他也是第一个发现了,自信心已经被消磨殆尽的伊夏。

此时的伊夏眼里失去了光,仿佛把自己锁了起来,他拒绝与人沟通、拒绝自己最喜欢的画画,最后连笑容也从他的脸上消失了。

尼克老师向伊夏的同桌了解了他的情况,甚至去翻阅了伊夏的作业本,并最终确定了伊夏的困扰来自他的诵读困难。

尼克老师想要打开伊夏和外界世界连接的大门,于是他带上伊夏的作业本,去了伊夏的家。他和伊夏的父母认真清晰地解释了伊夏之前所有行为的真正原因,并且在他的家里发现了伊夏的绘画天赋,这让尼克老师非常的欣喜。

他带着伊夏的画回到了学校,去找了校长,为伊夏争取了留在学校的机会,并且承诺他,每周会拿出一些时间来带伊夏学习。

初期,为了帮助伊夏重拾自己的信心,尼克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有诵读困难情况的人,但最后也都取得了傲人成就的例子,譬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伟人。

这让伊夏的眼睛里重新闪起了光。

此后,尼克老师便带着伊夏开启了学习之旅。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学习字母和数字,用跳台阶的方式学习加减法,在这种趣味教学中,伊夏渐渐可以独自看懂英文绘本,写出正确工整的字母和数字。

有次伊夏的父亲在出差路过学校时,看到伊夏在读公告栏里的消息,那一瞬间,父亲的眼里泛起了泪光,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我想,他的转身里应该是带着自责和惊喜的,惊喜的是想不到尼克老师可以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转变,自责的是曾经对伊夏的认知是那么残酷、而这些残酷可能对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影片的最后,尼克老师邀请学校里的学生、老师和校长一起参加了绘画大赛。比赛那天天没亮,伊夏便起床自己扣好了扣子,系好了鞋带,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背上了自己的书包。

在这场绘画比赛里,孩子们在画纸上画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曾经严苛规矩的老师也坐在孩子中间天马行空地画起了画,而我们的主人公伊夏,也认真地拿起画笔在纸上画出了他的世界。

伊夏的画得到了最后的大奖,作为了学校纪念册的封面。期末时候,伊夏的父母终于从校长老师那里得到了伊夏进步的消息,也发现原来家里那个总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真的是个小天才。

一家人谢过尼克老师准备回家的时候,伊夏带着灿烂的笑奔向了尼克。

像Rex、伊夏、H女士的语言天才儿子,这样的超常儿童、学生群体还有很多。

在某个维度,他们是不幸的,因为各自的特殊性,他们难以被主流所认同和接纳;但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各自的“伯乐”,在支持、理解、宽慰的有爱氛围里,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坐标,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发光发热。

“没有坏学生,只有差老师”,《地球上的星星》之所以成为教育题材的经典影片,除了故事本身的真诚和感动外,还有其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警醒。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们不能因为他考试成绩落后于其他人,不能因为他写不出试卷里的标准答案,我们就否定他的全部。倘若不是尼克老师的出现,伊夏的闪光点或许永远不会被人发现,伊夏的一生可能永远都会被贴上“差等生”、“无可救药”等让人气馁的标签。

伊夏因为遇上了尼克老师,他是幸运的,但其他孩子呢?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刀切式”地把伊夏这类孩子送进特殊学校,因为主流社会认为他们是不同的,认为他们应该要被区别对待或者区别教育。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这种方案不仅剥夺了“特殊孩子”与其他“非特殊孩子”互动、交流的权利,也在无形之中给前者套上枷锁,贴上标签,而这层枷锁和标签也会在无形之中让这类孩子及孩子的家人感到受挫和难过。

学校和社会不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孤独无援。

前不久,顶思学院举办了一场直播课,当中我听到一个概念——“全纳教育”,令我印象深刻。

它提倡如果一个特殊学生的家庭,想要自己的孩子进入常规的学校而不是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诉求是正常可以理解也应该被支持的。这样大家自幼就会对多样性和差异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与连接。

也许这样的概念稍显理想化,也许在实践层面,就像笔者采访的H女士所言,“在学校给予超常学生支持这件事上,要看运气”,这些都意味着概念和实际的差别,也意味着“全纳教育”发展的困难重重,但乐观的是,至少有人关注到这些特殊家庭,关注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结语

在这个频出牛娃和学霸的“鸡娃”时代里,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我们不仅要更新大家对于他们的认知,还要呼吁政府、学校、医疗、家庭社区的连接与合力,它需要持续发力来创建和发展及进行课程的融合,也需要教育者对其成长跟踪记录并迭代。

在漫长的教育创变过程中,像尼克老师这样关注学生本身、耐心陪伴、用符合孩子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赋能,这样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做到了差异化教学。可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专业认知和不断调试最合适教学路径的老师就是“全纳教育”系统里的核心人员。

除了在给予超常学生相对应的学习支撑外,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阶段的全人教育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畴,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外界对社会的价值,像花儿往上伸展至太阳。

最后,愿地球上的每一个“小星星”都能遇上尼克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