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追星被通报,泛娱乐化时代,父母该反对儿童追星吗?
来源: | 作者:Kimberly | 发布时间: 2020-06-01 | 828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周杰伦蔡徐坤的混战,到肖战AO3事件,再到教师带头给偶像应援,当追星离正确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

文|Kimberly
编|Jade

“追星”这个词,似乎从出现以来,就包含着一种矛盾的态度。追星行为的发出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粉丝”,视追星为情感依托,是其生活完整化的一个必备因素。

其中的疯狂者可以整日奔走于超话、微博、IG等社交媒体上,24小时在线刷票、打榜,并奔赴各地参加偶像的各类活动。

而追星行为的旁观者,将这一行为看作“邪教”,他们认为,追星等同于烧钱和不务正业,是一种近乎痴狂的非理性行为。

其实追星这件事本身并不新鲜,古代尚有艺妓追星柳永、葛清将身上刻满偶像白居易的诗歌、《大宅门》编剧郭宝昌先生的十二姑与梅兰芳的照片结婚等,可以说,古代人的追星疯狂程度比起现代人有过之而不及。


但为什么追星这件事在这几年就变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呢?这可能得从追星的“低龄化”说起。

肖战的AO3事件背后的饭圈群像:失去理智的追星让他们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2月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会上最沸沸扬扬被讨论的,除了各地的确诊人数,医护人员的力不从心之外,还有一场席卷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大规模“混战”,俗称“227”事件。

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概括为:

肖战与王一博的某cp粉“迪迪出逃记”在lofter平台和AO3(Archive of Our Own)平台上写了一篇名为《下坠》的同人文。在小说中,肖战是一位性别认知障碍者,其唯粉团体认为这是一种侮辱行为并将AO3和lofter举报,事件持续发酵最终导致国内用户无法正常打开AO3网站的网页。

要知道,AO3是一个非营利、开源的同人小说数据库网站,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女性爱好者为电影、书籍、动画等创作的同人小说。由于其非营利性和不需翻墙性,深受包括同人圈、原耽圈、二次元圈、电竞圈、欧美圈、配音圈、科幻圈等多个团体的青睐。去年,AO3还摘得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

然而,因为肖战粉丝间的内部矛盾,AO3整个平台被端,肖战本人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代言被替,剧宣受嘲,路人缘一度跌到谷底。


可是,即便如此,肖战的粉丝们仍在继续四处“征战”,包括肆意举报甚至人肉、侵犯对方隐私权等。看起来,她们已经不在乎文章是什么内容,只是想一意孤行地要爆掉某一个人的账号。

更夸张的是,她们还在外网上刷起了“我爱你肖战”词条,把他送上了16国推特趋势,生怕外网网友不知道AO3被封是因为他。

事情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和一个叫巴南区小兔赞比(以下简称巴南区)的粉丝脱不开关系。作为一名拥有14万粉丝的大粉,她实际上有着具有相当大“带节奏”的能力,但令人遗憾地是,这位大粉不过是一名初三学生。

并不是说孩子没有追星的权利,只是在心智尚未足够成熟,甚至语言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非黑即白心态很容易让追星“异端化”。

随便翻翻微博,我们就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好奇他们这段话是从哪里抄的:


满嘴“哥哥”、“抱抱”、“举高高”:


甚至会为了独享“哥哥”的称呼,辱骂前辈:


又或者是四处举债,只为帮偶像应援:



此外,饭圈总热衷于使用缩写、谐音、代称,故作神秘。包括bjyx,szd,ggdd,zz……

当圈外人试图用常理去讨论时,粉丝却仍然用饭圈逻辑,去对待外部的整个世界。

比如哈文只是转发了微博,就被看成是“内涵”“黑”“带节奏”,遭到恶毒辱骂。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前阵子在网上风靡的一个段子:

粉丝:就算哥哥与全世界作对我也会站在哥哥这边!
爱豆:我为什么要和全世界作对?
粉丝:我帮你!

是谁让饭圈文化变得如此不堪一提?

可以说,现在是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90后以前追星是“原生态”的。读书时代,由于很少有人有手机,我们更多地是靠买专辑、买海报、追见面会、看演唱会等来应援偶像。至今记得,一到放学时间,学校的小卖部就充满了跑进去买双J、张韶涵、潘玮柏、东方神起、Super Junior海报和钥匙链的同龄人。

那个时候没有应援,我们不会在地铁站、路边,甚至高楼的LED屏上看到自家偶像的名字,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

那个时候我们与朋友们聊天,更多地是去讨论偶像的作品,而很少有兴趣去窥探TA的私生活

那个时候的明星也更像“明星”,因为没有足够的途径可以了解到TA的“全貌”,TA更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神”;

反观00后甚至10后,由于从很小起就开始与手机、pad、电脑等为伴,加之父母给与的丰厚零花钱,他们更有能力将追星这件事做得“多元化”。

他们可以利用零花钱买水军控评,成晚守着电脑前给偶像刷榜,也可以动不动就不远千里奔赴外地看偶像拍戏或追演唱会,甚至作为私生饭,无时无刻“跟踪”偶像。


最典型的例子也许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周杰伦的“夕阳粉”和蔡徐坤的粉丝争夺微博超话排名第一。

一名看上去似乎是00后的豆瓣用户先是质疑周杰伦的江湖地位:


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80、90后粉丝居多的周杰伦“夕阳粉”与常年稳居榜首的蔡徐坤粉丝展开“恶战”。

由于不擅长熬夜,前者一度处于下风,而反观后者,他们在晚上拉出大比例差距的次数非常多。可以说,周杰伦的粉丝胜在人多,而蔡徐坤的粉丝则胜在“能打”,为了不掉下第一,他们日以继夜地投票、数量不见得庞大,但每一个粉丝的劳动程度却是其他家粉丝的几倍或者几十倍。



最后自然是周杰伦的粉丝赢了,但也许也在于他们抢了他们的身为蔡徐坤粉丝的子女们手里的微博账号。


除了社会大环境的不同,身边人对追星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也导致了追星愈发脱轨化。

这阵子我们看到了不少教师利用自身身份让学生们为自己偶像应援的事件。

前有江苏宿迁市某校老师带领学生为肖战拍摄应援视频,后有河南一幼师组织幼儿园孩子们拍视频应援偶像王俊凯。处于花季的孩子,在尚未了解追星为何物的时候,就被老师带进了“坑”里是可怕的,也是老师追星追到失去分寸的体现。


好在,这个事也引发了官方的重视,全国学联、央视、地方共青团相继发声,抵制这种教师公然引导学生为明星艺人应援的恶劣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王学坤说:“丰富课堂的手段有很多,但是,组织学生为明星应援不能作为丰富课堂的手段。”

他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折射出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也指出,无论是传授给学生的内容,还是组织活动,教育教学行为都存在价值导向,因此,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试想,如果这两件“教师失格”的事件没有被通报出来,这些学生在之后又会在追星路上如何偏离呢?又试想,被大众“审判”的教师追星事件,真的只有这两件吗?


这真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

追星就这么不堪吗?粉丝与偶像或许该是共生关系

我小时候也追星。我的很多朋友也追星。我和许多追星的人成了朋友。

所以在我看来,追星本身是不存在“不好意思”一说的。喜欢一个优秀的人本身并没有错误。追星在很多时候,是在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看过了太多人因为追星学习了许多技能,有的是使用单反、有的是P图、有的是剪视频,有的是学习一门语言。

我想不出这些知识的获取会有什么弊端。

我也见过太多人因为这些全新技能确定了职业方向。甚至很多追星的人,自己最后成了明星。

这其实可以从侧面验证,追星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堪,它在很多时候是帮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

那么,如何避免以及控制孩子们追星的失控呢?我认为有三点:

  • 理解追星而非一味打压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这个词,其实它尤其适用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和老师越不想让你做什么,你就越想尝试什么。对追星也是一样。

如果父母和老师一味阻止或者不理解你,你极有可能为了证明自己而走向疯狂追星的道路。但是如果他们理解你呢?将它视为吃饭睡觉这类平常的事,那你又有多少可能为它痴狂甚至偏激呢?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多了解孩子为什么崇拜这位明星,和TA一起分享崇拜的心情。最重要的是,父母让TA知道这位明星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使之转化为TA成长的助力。

  • 科学地引导孩子追星的消费行为

在追星这件事情上,很多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问和金钱。这让很多父母怒不可遏,往往会对男孩进行一番严厉地指责或训斥,并严厉禁止他的任何追星行为。然而,具有强烈叛逆心的青春期男孩,绝对不会因父母的训斥而就此止住,相反他们会更排斥父母的这种做法,并最终导致亲子之间矛盾重重。

但其实,如果换个方法,比如利用学习上的进步来换取追星的“基金”,一箭双雕让孩子既能追星又能好好学习,又何乐而不为呢?

  • 帮助孩子转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追星的根源在于感情需要。在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需要同伴的认可。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但绝对不能让孩子迷恋到痴恋疯狂的程度。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要及时将其从中解脱出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顶思也希望在这个欢快的日子里,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正式“追星”这一两极分化极为严重的话题。

毕竟,追星不仅仅指代的是希望某一个明星这一行为,更多涵盖着追星背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道德意识。

真诚地希望,追星,能使我们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