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家对学区房出手!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还早着呢……
来源: | 作者:玉关虎竹 | 发布时间: 2021-07-16 | 676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北京西城区迎来新消息:自2020年7月31日后购房的父母,在给孩子申请小学入学名额的时候,需要采取多校区划片的政策,如果报名小区已经招满,则采用多校区调剂的方式入学。


西城区“真多校”的靴子终于落了地。热乎的学区房瞬间变成了烫手的盲盒,有房一定能上“牛校”的时代眼看就要乘鹤西去了。但是,引发市场地震的“多校划片”政策,真的能解决教育公平吗?


文 | 玉关虎竹

编 | Chris_guo


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学区房一直是个炙手可热的存在;在高位房产市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小学,不惜重金购买“老破小”的房子。


然而,“多校划片”政策的出台,使这一长期以来滋生的乱象面临崩塌。有人出手千万元买了一套学区房,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01

学区房真的凉了么?


7月2日,西城区2021年小学多校划片入学意向填报工作正式启动。德胜、月坛学区部分家长发现,自己购买的房屋“理想中”对应的学校已无空余学位,甚至连学区内的多所学校都没有学位了。


孩子上学,选择范围只有相邻学区的学校。


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大部分是去年7月31日后购房入户的。一时间,西城区执行“真多校”的消息瞬间在家长群内炸了锅。这些家长没有想到,自己斥巨资买下德胜、月坛内的学区房,最终却连片区内最差的小学都没有排上。


北京市西城区“真多校”的靴子落了地后,利益相关者也终于炸了锅——而那个令家长们懊丧不已的政策,叫做“多校划片”。



所谓“多校划片”,是指购买一处小区的房产不再对应单一学校,而是对应区域内多个学校的学位,学生通过随机派位方式被分配就近学校的招生名额。这意味着:就算买了学区房,也不能保证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就读了。


北京的“多校划片”改革进行了多年,先行者有海淀区、东城区等。然而,在既得利益者难以想象的超强阻力下,西城教改的推进迟迟未能顺利进行,西城区的学区房也被视为北京的学区房市场高地。


可是,“多校划片”重拳出击后,立刻出现1000万买的天价学区房最后只能调剂到“渣小”“菜中”的尴尬情况。原先学区房主们100%锚定优质学校,如今却变成了“薛定谔的猫”。



难怪有人说,新政之下,买学区房就像买盲盒——学区房买的是确定性,而“多校划片”则对症下药,硬生生将这种确定性打破,重新洗牌。


说到药效,也确实立竿见影。近来,北京西城区整体二手房价格有所下调,近两周来,金融街、德胜学区均有业主调低了二手房挂牌价格20万元至30万元。


那么,学区房真的凉了么?


今年4月底,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高层直指学区房问题,这在以前并不多见。今年4月,北京市启动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其中一项重点治理内容就是严禁炒作学区房。


其后,北京对海淀区万柳、翠微,西城区德胜、金融街,东城区交道口等价格快速上涨区域进行专项执法检查,6家中介门店停业整改、立案处罚17起。


前些天,北京两名房产中介员工被刑拘,通报写道:“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2名员工,针对西城区教改政策发布煽动性信息引发群体性聚集,涉嫌寻衅滋事,已被刑事拘留。”


不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西安、厦门、成都、大连、南京、合肥、太原、温州等十多城也纷纷出手,重拳整治学区房乱象。


此次北京西城区迈出的这一步,决心是巨大的,但背后也必然冲击到了很多“看不见”的阻力。


围绕公立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国家近年来一套套组合拳打下——从打击学区房到整治培训机构、提供暑假托管服务,都是围绕着这一主旨。



教育乃国本,而教育公平则是必须推行的。倘若任由学区房依照所谓“市场规律”畸形发展下去,最后一定会出现“牛校”塞满富家子弟、“普娃”教育资源被鲸吸海吞的局面,阶层差距将由社会经济层面迅速反射到教育层面,这是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长期来看,学区房无疑是要凉了。但在短时间内,“学区房”这个概念不会迅速消失——因为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


02

“小学区”变成“大学区”?


“学区房”并不是房产中介们炒起来的,他们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实质上,学区房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当所带来的产物。


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是“学区房”能炒得如此火热的根本原因。


“孩子在哪儿上学不是上呢?”——但这话放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下,还真就不太合适,因为“牛校”和“菜校”的差距,可能比一般人想象得还要大。


从每年发布的“中考成绩汇总”可以看出,北京市各个中学的中考平均分能够相差30分,甚至50分。


海淀、西城、东城的考生毫无疑问有更大概率上优质高中,被视为“教育高地”;一些远郊区则被看作“教育洼地”。


于是,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地要将孩子送进“牛校”,确保他们至少在起跑线上不要明显落后于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兜底”思维。


“兜底”思维能够催生出很多“魔幻事件”。学区房中,相当多的房源已经破旧到不适合人类居住,可就是看都没法看的“老破小”,也能卖出天价,甚至能逼得买家之间大打出手。



再看看现在城市学位供给压力有多大吧:


过去6年中,北京市各区小学入学人数整体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以西城区为例,2020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已达2.1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8000多人。


海淀区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小学学位缺口达6000余个,初中学位缺口达4000余个;2020年,小学入学需求约3.5万人,学位缺口持续扩大……


学位供给和资源配置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可是,“多校划片”解决这些问题了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多校划片只能减弱房产与学校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法从根本上割裂房产与学校的联系。”


“多校划片”是将大区内的教育资源稀释再分配,但海淀、西城、东城仍然是教育高地,这个事实短期内不会改变。


于是,已经有“聪明”的房产中介开始提醒购房者,挑选学区时必须把学区内所有学校都考虑在内,无论被划入哪个学校,哪怕是最差的一个,都能接受——这相当于“小学区”变成“大学区”啊!


可以想见,若教育资源仍未达成均衡,“学区房”尽管会降温,也不会消亡。即便是“学区房”最后真的凉了,“多校划片”能真正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吗?


03

“多校划片”非长久之计


“多校划片”政策大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但不得不说,它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它很明显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相矛盾。一些孩子会面临着明明家门口就有不错的学校,却要跑很远到别的地方上学的局面。


其次,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多校划片”显然无法担任此重任。在某片区域内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不了学校之间发展极度不均衡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优质教育资源总体稀缺的问题。


“多校划片”,或许只是迈出了改革的一小步。它可以作为缓冲政策,但不能被当成灵丹妙药。


在缓冲期内,国家必须尽快加大对学区内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学区内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差距,以及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距,让家长的焦虑真正地降温。


“单校划片”、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孩子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完成这三点,或许才是教改最终理想化的目标。


正如芬兰人说的:“最好的学校就是家门口的学校。”


04

日本之石,可以镜鉴


教育公平话题在近期被大众频繁热议,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邻国日本:就公共教育资源来说,这个国家也有学区,但却没出现“学区房”的概念。


原因很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的切入点——“教师轮岗制度”来一探究竟。


“教师轮岗制度”日本自1949年起便在施行,如今体系已高度完备,对于该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作出了巨大贡献。


截至上世纪末,日本每年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流动率已接近20%,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流动的教师占到总数的55.3%。教师流动有什么好处呢?好的老师在各地区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共享。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背后有三个坚实力量的支持:


立法保障:教师为国家公务员,“一人成师,全家受益”;


经济保障:基础工资属于社会中上等,轮岗制度受到财政大力支持,越是偏远地区福利待遇越高;


学校标准化设置:日本公立学校的一切场地设施、教材教具都已经高度标准化,一所乡村学校和东京市内的学校在设备上几乎没有差距,像“克隆”出来一样。


有人说,日本的教师轮岗制能实施,本质是钱堆出来的,等我们的蛋糕也做大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其实不然。日本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重视教育公平,通过对基础教育普及、教学规范统一、教育设施均衡配置和师资轮换、学生入学进行落实。如今,据世界经合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对比35个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日本的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最公平的教育。


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任何一项重大的教改举措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分得均衡,本来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甚至会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相关者。


但是,教育改革不能等!我们不能等到蛋糕做大了再谈公平——大而不均的蛋糕,比起小而不均,更是一场灾难。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多校划片”还是学区房降温,都不是最关键的,也不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仅仅是起步而已。


内容参考|新华社、澎湃新闻、北京日报、中新经纬、中国经济周刊、光明日报、记者观察等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