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胡鑫宇案结果公布,校园“无底黑洞”靠法律、制度、科技难拯救?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3-02-03 | 528 次浏览 | 分享到:

2月2日,官方发布了胡鑫宇事件调查结果,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这场持续百余日的学生校园失踪案部分事实浮出水面。然而,学生校内失踪、遇害、受伤等悲剧却频繁登上媒体热搜。随着胡鑫宇案持续发酵,公众对校园安全空前关切。


2022年10月14日,15岁江西男孩儿胡鑫宇从宿舍离开后失联;2023年1月28日,失踪106天的胡鑫宇终于被找到,被发现时已不幸离世。从校园失踪后,胡鑫宇的下落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01法律严密保障,校园安全问题却频发


2022年11月18日,就在大家还在为胡鑫宇下落不明揪心之时,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面对上半年频出的校园安全事件,安徽省从立法角度向平安校园建设迈出坚定步伐。条例共6章54条,对学校建筑质量管理、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等作出专门规定,明确学校要落实陪餐制、建立健全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工作制度。结合近几年的媒体报道,本次条例的出台无疑是直指近年来的校园安全“重灾区”,回应了社会关注和民生关切。


事实上,围绕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不缺位。早在2020年9月,《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学校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实习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教育惩戒与违法处理等相关问题。2022年6月1日,在第72个儿童节到来之际,国家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实施。除此以外,根据顶思研究数据,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财务安全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


为何在社会法律保障下,校园安全问题仍频发?


在胡鑫宇事件中,离奇失踪100余天的大男孩最后竟然在离学校仅400余米的山林中被发现,且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那么当时为何没有被找到?在胡鑫宇失踪第38天,家属称发现胡鑫宇所在学校的监控日志曾被删除,后被警方否认。搜救队、执法单位、学校等各方在舆论漩涡中被问责。无独有偶,在胡鑫宇失踪的期间,吉林市的另一个家庭也在焦急地寻找17岁女孩郑春梅。截至目前,郑春梅已失踪90天,仍杳无音讯。


据媒体报道,2022年11月3日晚,郑春梅在晚间放学后行为异常,郑父曾申请查看学校监控视频,以确认女儿是否遭遇过校园霸凌或外界压力,但遭到拒绝。校方告诉郑父,需要在警方的陪同下调阅,而警方则表示无权调阅。至此,郑父寻找女儿下落陷入僵局。郑父介绍,案件至今已停滞两个月,家属曾多次联系警方催办案件,但再无任何线索。


曾担任刑警和公安情报分析师的张永将从事未成年人保护10余年,他表示,我国有将近3亿孩子,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每天都有孩子遭遇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究竟谁该为这些孩子的安全问题负责?又应该由谁第一时间对这些孩子提供救援、救助?救援、救助投入多少经费?在多大范围内开展搜救?涉及的单位、个人该如何配合?谁来承担这些支出?这一系列问题,逐渐导致当事人期待与相关职能部门实际工作产生落差,最终无法将各类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而学校这一方,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因教育机构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指责,导致其遭受到人身损害或致他人损害时,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实际案例中,当孩子在校发生安全事故时,学校往往本能性地自证无责。明明应该协力解决问题的两方,总是被推到了对立面。


隐瞒、推诿......校园安全成了无底黑洞。“与其说是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不如说是学校在安全问题应对和处置方式存在问题。”张永将指出。


02未成年人走失背后的隐情与隐忧


2021年2月,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与“头条寻人”项目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走失人次达100万。按照平均每天走失人次来计算,2020年我国每天处于或经历走失状态的人次为2739人,其中未成年人占7.4%,约6.4万人。近年来,《亲爱的》《失孤》《找到你》等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故事原型的悲痛,引发公众共鸣。


孩子们为何失踪?除了监管问题,我们还要追溯源头。张永将在2015年创立了中国安珀警报系统——儿童失踪预警公益平台,接触了各类儿童安全个案,他表示,儿童失踪类型多样,最高发的是意外走丢,其次是与父母产生矛盾的“离家出走”,或者是瞒着父母出去玩导致的乌龙事件。“这几年拐卖已经非常少了,但也时有发生。”张永将说。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主要的失踪类型也不同。长期关注未成年人失踪人口研究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9岁的未成年人以“被拐卖”为主,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儿童年龄较小,自我辨识能力弱,容易轻信他人被拐卖;


二是父母等监护人的监管较为薄弱,容易使儿童暴露在犯罪分子视野之中;


三是受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与“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买方市场的扩大,犯罪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拐卖儿童。


而5-14岁的未成年人以“走失”为主,这部分未成年人尚未形成完整的自主辨识能力和记忆系统,如果家庭及学校的监护薄弱,容易走失。10-17岁的未成年人以“离家出走”为主,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正值心理上的困难期与危险期,大多是由于和家庭、学校中的成员产生矛盾或者不堪家庭、学业的压力而离家出走。这些失踪类型在年龄上也会存在交叉特征。


高一学生胡鑫宇为何从学校出走?官方通报称,胡鑫宇随身携带的录音笔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地表达了自杀意愿。而他为何自杀?我们或许可以从胡鑫宇的“自白”中找到端倪。曾有媒体记者发现,2022年12月25日胡鑫宇妈妈曾在自媒体平台发布过胡鑫宇在校时的笔记本内容。这里清晰地记录着胡鑫宇的挣扎——

▲胡鑫宇的笔记内容 图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在多页笔记中,胡鑫宇表达出很在乎他人情绪,“10月9日,来校几天后状态依旧差,睡眠可能有问题......早上5点30分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在一页写有英语单词的笔记上,胡鑫宇写下自己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内容,“新环境真的难以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在一页单独的笔记上,胡鑫宇甚至想象过自己如果颓废了该怎么办,“如果我什么时候颓废了,就想一下去留问题,即要回家这个议题。首先应如何同老师讲,最好点明原因:1.怕影响他人;2.不劳烦老师费心我自己调整;3.在意他人感受、不合群。


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用电话手表打电话给远在福建工作的母亲,说自己“很想哭。”母亲心疼孩子,让他想哭就哭出来,他就哭了一会儿。母亲后询问原因,胡鑫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诉说在学校适应不太好,“窗帘太亮了,睡眠不好。”母亲后来返回江西和孩子待了4天,却发现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不爱做作业。”也就是在那几天,胡鑫宇让哥哥买了一只录音笔,家人询问原因,他表示想记录一下“在学校的心得”。


官方通报显示,胡鑫宇在2022年9月来到当地一所封闭管理的民办学校致远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胡鑫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痛苦无望、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鑫宇失踪前的行为,认为胡鑫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的想法。


专家观点


如何熄灭校园安全悲剧的火苗?张永将认为,要把学校融入整个社会体系进行现代化治理,而不是孤立的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具体包括:


第一,学校、家长、学生都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基本法制原则。不应当出现“校园不严格适用社会普遍法律法规”的错误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而不是把学校发生的事情特殊化、模糊化处理。


第二,学校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使用信息化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做好校园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第三,明确家长、孩子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民法典有明确规定,纠正家长、学生的“在学校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等固有错误观念。


第四,构建家长学校之间的信任及有效的沟通渠道,避免简单、粗暴甚至是甩锅式沟通和解决问题方式。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上游新闻、成都商报、新民晚报、新京报等媒体)

作者 | Zoey

运营 | 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