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际高中“合并潮”汹涌、国际教育回暖强劲,办学者如何突围?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张瑶 | 发布时间: 2023-03-06 | 3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经历疫情、新政的轮番“洗礼”后,国际教育新格局逐渐呈现。自去年开始,国际课程高中进入规范调整期,北京、上海等多地出现学校“合并潮”。国际学校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近日,在中国首家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顶思对话校长王芳,探寻中外融合教育的经验。


七宝德怀特学校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虹莘路。当时闵行区政府为推动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试点,特将周边社区配套校舍用于办学,在给予学校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对学校办学寄予厚望。2013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出席了筹建仪式。


七宝德怀特是由上海市七宝中学和美国纽约市德怀特学校合作举办,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中国教育部备案,是中国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2014年开学。学校被简称为“七德”,寓意“正直,自律,善良,尊重,合作,创新,毅力”七种品德。


学校创校时,由王芳出任执行校长,龙梅任美方校长。据了解,龙梅校长自身是中西融合教育下典范。她来自美国纽约,曾就读于美国顶级寄宿学校格罗顿中学,本科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


  • 在布朗大学时期,龙梅开始学习东亚研究与艺术符号;

  • 1995年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

  • 2000年,她又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了中美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


2009年起,她作为德怀特学校的中国项目负责人在中国工作。在中国近30年,龙梅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从0到1,龙梅和王芳共同带领学校走过8年探索期。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涉境外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指出,有意愿开设境外课程的,要在转型为民办普通高中后依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中小学教材管理等有关规定办学或依法申请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这为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七德作为先行者,在中外融合办学之路上探索出哪些经验?近日,顶思对话七宝德怀特王芳校长,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芳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2003年开始跟随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从事学校转型变革研究,在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改革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2011年底,进入七宝中学协助仇忠海校长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全程参与了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筹建创办的全过程。

以下内容为采访实录,以第一人称呈现


01 母体学校达成“价值共识”,非品牌输出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中方的一所母体学校和外方的一所母体学校,二者需要紧密合作,挑战度非常大。当时我们在寻找合作母体校时,也是花了2年时间寻觅。筹建之初,我们就将合作办学定位于“以我为主,公益导向,优质引领”,那么合作伙伴也需要认可这种办学定位,才能最终达成价值共识。


作为一个示范性中外合作项目,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颁发两个文凭,那么这两个文凭都得有含金量。另外,既然要发文凭,那么中外双方的课程都要修读。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如何设置?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各州各校课程有差别,这对中国学生带来一定的制约:假设中国孩子读了美国课程又不申请美国大学,那么他就没优势。最后我们锁定了IB课程,这样课程、文凭、大学申请就具有可行性。


在我们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时,合作伙伴也“露出水面”。德怀特学校是美国第一所K12的IB学校,建于1872年,1980年开设IB课程,现在已经延展到K15。德怀特的老校董Stephen H. Spahn在牛津大学就读时的导师曾参与创建IB课程,Spahn先生回到美国后就开始引入IB教育。


德怀特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点亮每个孩子的智慧火花,为世界培养领导者”,三大教育支柱“全球视野、个性化学习、社会实践”,旨在为全球想接受德怀特教育的孩子都提供一种可能,也为德怀特学生构建全球交流平台。她与七宝中学的合作并不是一个品牌输出,而是去探寻一种中美教育合作的可能。

▲美国德怀特纽约学校

七宝中学和德怀特学校就办学理念和合作定位达成了共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共识就是人文情怀。两所学校的校长现在都是70多岁,在教育界从业五十几年。在两所学校办学过程中,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关心学生也关心老师。两所学校的领导初次见面会谈时,就一见如故,谈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如,七宝中学有50多对教师夫妻,而德怀特学校同样也有很多教师夫妻。“教师夫妻”背后反映的是校长的办学理念——管人管事不如管心。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有家的氛围,老师的稳定性和忠诚度才会高。再比如,两所学校都很重视与社区的联系。七宝中学老校长仇忠海认为,“我们有碗红烧肉吃,不能光自己吃,也要分给邻居”,他通过这种朴素的语言表达学校和社区的关系。而德怀特学校也会把学校资源共享给社区使用。


德怀特的老校董Spahn先生2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道德经》,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好感。他认为老子的思想可能是解决世界问题最好的方法论,他还说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在价值共识达成后,后续合作水到渠成。


02 进退有度,中方主导、管理人才不“空降”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分歧,也会对问题有不同认知,因为理念、思维方式、方法会有所不同。关键是双方要相互尊重和包容,通过沟通交流相互了解、理解和形成共识。但是遇到核心问题,一定要有决定性,倾向性的一方,事关教育主权的,要以中方为主,要尊重中方的主导意见。


比如,国际学校的工作语言一般以英语为主,但在七德是两种工作语言共存。外方管理人员需要懂中文,外教也要接受双语工作,我们的外教都积极学中文。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若说中文,一定会准备英文PPT或英文同步翻译,若说英文,也会准备中文PPT或中文同步翻译。虽然额外花费更多时间,但背后的价值观必须坚守:语言背后是思维、意识形态、文化。在中外合作学校里,官方语言不能只是英文,那会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中国的语言文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该如何对待她?


在管理架构上,更加彰显“以我为主”的定位。首先,七德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长必须由中方担任,理事会成员必须中方多一人。另外,2021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并实施监督。而七德在创立之初就建立了党支部、学生团委,2021年又成立工会。


七德的管理比较扁平化,管理重心下移,注重发挥部门、年级、学科负责人的集体智慧。但是对于外教而言,他们需要有清晰的上下级汇报关系,所以我们建立了“条线管理”(Line Manager)汇报反馈体系。非行政性组织对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具有凝聚作用,我们举办各种类型的团建活动、工作坊,帮助外教及外方管理层理解中国的教育政策及中国政府对学校治理的要求。


在学校管理人员确定上,我们有个共识,尽量不“空降”外部力量。2018年,学校就从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引进Robert Shields博士,他和龙梅是认识10年的好朋友,接替龙梅成为美方校长培养候选人。直到2022年,Robert Shields才正式升任美方校长。七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中外教至少要在本校待一年才有可能担任管理岗位,空降干部可能存在水土文化不服。


当然在很多方面,也会有中方“退”,外方“进”。比如,在学生管理上,外方提出建立“House”体系,有利于学生纵向管理。而中国的管理通常是以班级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横向管理,跨年级交流较少。我们在思考后,认为这确实能够增加学生在校的交往活动面,增加同伴情谊。所以我们就保留了这样一个纵向连接的架构。比如:新生入学,学校的学长学姐都会参与到迎新活动中。现在,学校的四季活动开展都是跨年级的House组合。


类似这样过去没有做过的,我们不排斥,先去尝试,实在不行再退回来。比如,刚开始,我们实行“House跨年级住宿”,后来发现跨年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作息不一样,难以调和,而且出现问题会很消耗班主任精力,“House跨年级住宿”就没有再实行。


03 兼顾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重在“语文史地政”


课程是学校的关键。中美教育的学制不一样,德怀特高中是4年(9-12年级),而中国高中是3年(10-12年级),如果要颁发德怀特的文凭,9年级的课程学分如何认定?后来经过商量,中国学生九年级也就是初三的成绩单是受认可的,但必须是正规初中学校毕业。另外,德怀特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因此我们规定学生在十年级必须选修一门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戏剧、电影、音乐、设计等课程。同时,德怀特对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因此,七德的学生,无论IB全科、单科或Alevel,在校一定要完成CAS实践。


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开设一定量的中方课程,但具体开哪些课程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开设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门必修课程和众多选修课。为什么确定这4门必修?一来它是人文类课程,外方很难替代;二来这些课程代表着国家价值观、意识形态,这部分教育需要保有。我们的学生完成这4门中方课程,通过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能颁发上海市的高中文凭。


在教学中,中方的国家课程与IB课程不割裂。IB教育本身就非常重视母语教育,它的第一组课程就是母语语言与文学的学习。七德的语文教学就实现了IB中文学习与国家语文课程学习的高度融合。政治、历史、地理这几门课都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教学中,我们鼓励老师借鉴融入IB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估方法。

▲七德学生在课堂展示

04 国际教育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找准发力点


梳理国际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点——


2001-2010是第一个十年,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由此开启了跨境教育,国家在2003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2010-2020是第二个十年,国家和各省市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上海提出“教育国际化”。第二个十年是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时间窗口,包括七德在内的很多国际学校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成立。


2013年,上海出台《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高中国际课程有了第一次规范管理。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涉境外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通知》的文件。“规范管理”的靴子终于落地了,“通知”是在指明高中国际课程规范管理的方向、路径,以及如何做。比如:针对“无证无照、有照无证、有证有照”这几类的情况怎么来做,给了清晰的指导。很多原来开设国际课程的,既没有学校资质也不是培训机构,有些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国际课程,这些缺乏监管,野蛮生长,现在开始进行纠偏和规范管理。


当下,国际化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做国家课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培养;高中多样化发展,但不能破坏国家的教育生态,一个区域允许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数量是要有限制的。另外,对质量和规范性进行要求,比如开足语文、历史、地里、政治等课程,学生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以及教材报备、外籍教师管理等;在意识形态这块,对党团组织的规范管理也要明确,加强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建设等。


国家一直持续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那么国际化学校还有优势吗?事实上,国际教育的优势一直都是先行先试。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整体上大同小异,还没有达到国家想要实现的“多样化、高质量”的目标。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入到新时代,教育也要迎来新发展阶段。


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被频繁提及,教育也要高质量发展。作为先行先试者,国家对国际化教育的期待是希望把世界最顶尖的高中、课程、培养方式引入中国,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但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未来中外合作办学会是一个发力点,无论是中外合办大学还是中外合作高中。最终,国际教育要回到关键的落脚点:以我为主、公益导向、高质量、多样化的办学。


采访&作者 | 张瑶

图片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