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两大魔性误区困住国际学校升学路:血拼“洋高考”包装“六边形战士”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Lyra | 发布时间: 2024-03-18 | 81 次浏览 | 分享到:

背提活动、学科竞赛、10门AP、帆船、马术、高尔夫……美本申请者正在被学校、机构、家长合力包装成“六边形战士”,英本申请者则手握6-7门A Level A*成绩,学生状态如同备战“洋高考”。面对国际学校和准留学群体的误区,难道只能继续内卷?


01 招生官看透中国学生“套路”:“六边形战士”遭质疑


“很多升导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家长刚进入9年级或10年级就非常焦虑,觉得现在不做些事就落后在起跑线上。”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升学负责人钟希回忆起每年开学面对新生家长时的情景。


走遍大江南北,去非洲保护动物,去马尔代夫捡垃圾;专业运动员证书,钢琴十级,手握各种竞赛奖项……学生们花下血本打造自己。谈起“六边形战士”,不少升学指导专家都持有保留意见——到底有多少学生真的适合走这条“全能”道路?美本申请真的需要“包装”成这样吗?


钟希认为,“功利主义”带来这样的现象。家长的焦虑来自目前爆炸性的无筛选的信息,以及机构鼓吹宣传各类背提产品,制造焦虑,加剧了这种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升学规划中心主任杨那爽认为,一方面机构为做“生意”,游说学生和家长。另一方面,家长圈内自发地在“卷”,通过包装走“捷径”。甚至到最后演变成,“不做就亏了”。“现在国外大学很了解中国的‘套路’,如果看到类似支教等活动,就会贴上‘activity maker’(活动制造者)的标签。”杨那爽说。


“这样的现象最后带来的结果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而学生只能围绕商家的‘概念’打转。当孩子奔波于各类“包装”时,他们失去了从高中到大学的重要体验过程——自我认知。留学准备过程是从16岁青少年变成18岁的成年人,这是发展心智,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美国人称之为,以自知为基础的自我发展。通过‘包装’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要打问号。家庭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升学结果不见得满意。”杨那爽认为,为了打造“六边形战士”堆砌活动,其实磨灭了学生个性,反而变得平庸。


在钟希看来,真正的“六边形战士”培养模式可能适合部分时间管理能力极强的学生。而美国大学普遍上强调多元化,同样看起来是“六边形战士”,申请结果可能有巨大差异。


而英国升学,正在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狂卷A Level课程门数及成绩,手握6个A*已经不少见。钟希质疑,选择走国际留学这条路,又回到类似国内高考的题海战术和刷分,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看到的吗?


杨那爽曾和外国招生官聊到,中国学生把自己包装成全能人才,当招生官看到这样“完美”的简历会首先质疑——“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而不是他很厉害”。



02 英美大学申请底层逻辑:刷满“技能值”没必要


多位升学指导专家认为,美国大学申请变成“堆砌活动”,英国大学申请变成“分数大战”,学生之间无区分度,反而导致申请结果“滑铁卢”。那么,做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


钟希认为,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做活动,主要看重“学生为什么做活动,在过程中的思考,学生的成长以及培养出来的能力”,这是学生进入大学甚至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


杨那爽指出,“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展现对个人“使命”的关心,可以用坚持不懈的行动,给身边及社区带来改变。如果只是刷满“技能值”,这是走入名校升学的误区。活动无需追求“高大上”,班级、学校等身边的问题解决了吗?“招生官不看这事大不大,而是做事的过程”。


至于英国方向申请,学校更看重申请者对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在兴趣基础上进行专业探索,展示学科学习潜力。“英国不像美国强调‘社区服务’‘领导力’,但需要展现对学科的热情,可以在大学高压的学习环境下‘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杨那爽分析,英国方向学科背景提升、科研研究、学科竞赛等项目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习,并期望通过这些项目增加对学科的深入认知,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而不是为了获得“金奖银奖”或获得名校教授推荐信。


钟希所在的树德中学国际部,近年来持续收到“藤校”及“牛剑”录取。她发现,“牛剑”在寻找的,不是“做题机器”,而是学术优异以及在对自己所学学科有热情有认识的基础上,善于表达和沟通。“我们每年都会看到成绩和笔试分数都很高的学生在面试后被拒绝,而成绩和笔试分数不算很突出但是在面试后获得录取的情况,成绩和笔试分数只是一个方面,代表着一个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但不是全部,因为在牛剑这样采取学院制和导师制的学术环境中,他们同样看重一个学生是否能融入所在环境。”


钟希分享录取案例时提到,学校很多出色的学生,美国方面不是“六边形战士”,而是有思想和有趣的人。比如,无夏校,无科研,无SAT成绩,但是极其热爱阅读,有很强的写作能力,最后录取了美本Top10大学。“牛剑”录取学生不是只会刷分,他们甚至课外活动也很丰富。“人生有很多可能,没有唯一答案。”钟希总结道。



03 国际学校与升学指导如何识别“高潜力”学生?


有升学专家提出,一份成功的申请50%取决于学生实力,40%取决于运气,10%取决于顾问指导。这无论在顶尖的美国高校录取还是英国录取中都适用。钟希也比较认同这样的说法,“不喜欢所谓‘低分高录’或者‘这份录取完全是因为成功的规划和文书’的说法。一个能力足够强大具有深度思考的学生是完全可以靠自己获得顶尖录取的,而升导和规划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关键节点的提醒、点拨、共创以及陪伴。”


钟希发现,近年来,拿到顶尖学校录取的学生,有这样几个主要特质:


第一,学习对他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可以轻松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第二,学生通过探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愿意在这个方面继续投入保持热爱;


第三,学生不会着眼于自身,而是善于观察身边,关注社会。


而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学校如何判断学生的潜力呢?钟希说,一般升学老师会和孩子及父母接触,聊一聊学生的规划及平时的喜好,是不是有独特的想法。在“追踪”学生一段时间后,升导老师会有自己的判断。另外,学科老师对学生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准确。比如,被藤校文学系录取的学生,其中文老师、艺术老师、英文老师都对她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孩子确实涉猎极为广泛,展现出写作上的才华。在发现孩子的潜质后,升导会着力培养孩子的“长板优势”。


作者 | Lyra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