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际学校“校训”“办学理念”空洞没特色?业内人士揭开背后隐忧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马晓瑜 | 发布时间: 2024-03-18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际学校很推崇“根植中国,走向世界”之类的口号作为办学理念,核心价值。其实,很多非教育行业人士尤其家长们,听了并没有什么心动的感觉,甚至无法理解学校想表达什么,更不知道这类口号跟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从自己作为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的视角解析一下背后的痛点。


01 identity到底是个什么?


首先,我们面对一个问题:为什么办学者都喜欢强调“根植中国”“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中西合璧”之类的办学理念?我认为,这是教育者的终极呐喊。这是那些走遍世界归来,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在世界行走;思考作为一个有独特中国文化属性的中国人,如何更好地奔走和融入世界、发挥价值的教育者,他们内心深处的呐喊。


为什么说是呐喊?我先来说identity这个词,对任何有海外经历的人,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对它非常熟悉,identification即是身份证的英文。


从浅层次说,identity是为什么亚洲人黄皮肤,而欧洲人金发或高鼻梁。从深层次来说,它能解释西方的奶奶为啥不用带孙子。从微观上,它决定着人和人样貌的不同,从宏观上,决定着人背后所接受的教育和形成价值观的不同。Identity 也翻译为“身份认同”。


我认识一个男孩,在小学伊始即被父母送到北美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在国外工作了几年,如今父母年迈且身体差,他返回了上海。跟他接触下来,有个神奇的感觉:他像一个北美人,也像一个中国人,也可以说都不像。他时常会朋友圈写一些小作文表达对中国文化中某些特性的疑惑。比如,他疑惑中国人为什么总很客气,违背真实想法的客气就是虚伪嘛。


不过,他也想解决问题,因此一有时间就去祖国各地游玩,了解风俗人情,找到“自己是谁”的答案。然而有趣的是,他在四处周游之后,看到的东西越多,疑惑反而越多。因此,不理解和差异给他带来的是身份认同混乱、价值观撕裂的巨大痛苦。因此,明明毕业于顶级世界名校、长相英俊、谈吐一流的他,在国内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


又比如,网红张踩玲的中加混血4岁儿子张拿铁有一张加拿大脸,但在中国出生长大,由姥爷照顾长大,因此,谁说他是“小老外”他马上跟谁急。一个幼小的孩子如此强烈地捍卫自己的identity,好样的!


02 为什么“校训”像一句空话?


我们再回到正题,为什么说“根植中国,走向世界”之类的办学理念或校训像一句空话?为何空?因为内部没有填满!那这个“内部”是什么?就是:无法让家长和学生理解校训里的“根植中国,走向世界”到底在讲什么?学校无法清晰、详实、生动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将它们融入在学校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学生人格培养中。


很多人在事业受挫或心情低沉时,愿意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去解开自己的迷茫。即使受过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的精英,很多人居然会从《西游记》或《三国演义》中,发现和吸取中国人过去的社会运行逻辑和行为方式,并试图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个让我非常诧异,因为数千年来,塑造和影响我们价值观的典籍浩如烟海,可选项真的太多了。


后来,我觉得这样挺好。还能有一些经典,让我们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还能够回过头去,找到承载“这就是中国”的各种答案,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无论它是哪本典籍。


03 清晰地表达“植根中国”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根植中国”的办学故事讲不好?从两个维度来说。

第一,从办学者来说。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深度融入全球化。改革开放46年,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经济发展成果。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中,中国成为了全球化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我们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远离自身文化太久。因此说不清楚“根植中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二,从顾客需求即家长端来说。教育从来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承担着家庭财富和资源的延续、社会阶层的保持或跃升、家族力量更加繁荣和稳固等诸多期望。因此,在整个社会大步奔向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氛围中,家长们也有了太多的“想要”,也因此有了太多迷茫。迷茫也是因为想要。


一些家长觉得,作为学校,不用解释那么多,什么“关注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用的素养”“具备行走于全世界的能力”等,别整那么复杂,请你现在立刻马上,在10秒之内,告诉我你们录取了多少“哈耶普斯麻”?牛剑offer几何?美本前30几个?我孩子将来能不能录QS世界100?比较夸张的是,家长和社会对于上面这些都已经疲惫了,今年开始,很多学校已经出现“公布牛剑面邀offer”的浪潮了。


其实,顶级学生是有限的,学校很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培养许许多多优秀的中位数,关注每个孩子,帮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最好的自己。但家长不这么认为。一言以蔽之,家长们没有非常多的耐心、没有对学校“功能”的充分认知、没有一个应当对“人的发展”进行完整地关注的正确态度。


这是从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对为啥“根植中国”像一句空话的分析。


04 如何找寻和回归?


有人会问,现在汉服、马面裙等成了00后最新潮的东西,所谓“国潮”,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传统”在回归?毫无疑问,是的!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有一句话说:中国在未来世界发挥作用,将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层面的贡献。


因此,很早就国际化的中国香港,一些学校在近百年前成立之初就有“勤、俭、谦、信”的中式价值观倡导,这是珍贵的,这让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从这几个字中,在精神上认祖归宗、返本清源,让一代又一代学生必须行走于世界、穿梭于世界、竞争于世界,找到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归属,带着底气和意义,怀抱价值观,自如地在多元人类世界的语境中创造。


至于学校何时能够清晰具体地说明“根植中国”的具体内涵,而且家长和社会也都能够认可、接受、欣赏,答案是未知的。世界就像一条宽阔的河流,古往今来在世界上生存过的人们,就像河边春生夏长、生生不息的芦苇,当日月变幻,斗转星移,就让低吟的风声和水面的阵阵波纹,来诉说和见证着教育人,为了更好地培育能够在未来世界开心、自如、有竞争力的人,仅在学校的价值观层面,从“仁、义、平”到“中国心,世界眼”到“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不息探索。


结语


《道德经》有句话: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繁荣时发展,平稳时沉思。如今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也已经走过了光辉的30年。行业有变化,从业的人们也年岁渐长。不同的是,虽然年华逝去,我们依然可以为了做正确的事,为了下一代更美好的未来,勇往直前。


作者 | 马晓瑜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