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母亲节”了,身在国际教育行业多年的我不得不感慨。在国际教育从业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是学贯中西的高知精英,同时也是妈妈。在国际学校的“围城”里艰难平衡着事业与家庭。升职加薪、顾此失彼……她们都经历了什么?本期“母亲节”说出女老师的真心话。
国际学校基层大多数老师都是女性,这点有目共睹,那么,高层里有多少男性?我们来做个不完全统计:我在顶思主办的一年一度的RAISE大会嘉宾宣传海报中发现,2023年RAISE大会有20多位男校长,10多位女校长演讲。2022年RAISE大会有近30位男高管,10多位女高管作为嘉宾。而在日常的工作接触中感受比较直观,国际学校的男高管多于女性。而在教育集团里,绝大多数领导岗位也是男性居多一些。
而我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每次遇到出售或收购学校时,来谈判的大多是副总裁及以上级别的领导。一桌子人中通常多数是男高层。在基层岗位女性数量如此庞大的国际教育行业,都只有如此之少的女性能进入高级别领导层,为什么呢?
那么为什么基层多为女性,高层却专属男性?我发现,很多优秀的女老师无法升职甚至主动放弃升职,大多是因为孩子。
我经历过几个身边同事的真实案例。一个已经马上要升上教学主任的女老师,放弃了加薪和高强度工作,主动转到基层后勤岗,这样她就能每天4点半准时下班,回家后没有了家长和学校的叨扰,可以安安心心陪孩子。我问她,遗不遗憾?她说:“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当妈妈的都是愿意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做,所以不遗憾。而且除了我能陪孩子,家里也没人能指望。”
还有一个同事更狠,从大学老师直接跨了行业来到我们国际教育界。因为她要送孩子入读的是一家非常难进的国际学校,所以她先自己应聘当该校的老师后,通过教职员工子女的招生倾斜政策顺利把孩子弄进来了。而且她还打算孩子升到哪个学校,她就跳槽到哪个学校,所有的职业生涯全部为了孩子,或者说,主业就是带好孩子,顺便去学校赚钱。此外,一些国际学校的校医也都来头不小。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护士长为了孩子,应聘到国际学校的医务室,让孩子在国际学校享受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优惠……
很难说清,她们是自愿以家庭和孩子为重,对工作兴趣减弱才放弃了职场升迁?还是因为家庭缘故,子女教育的负担沉重地压在她们身上而不得不“被自愿”的放弃?总之,在晋升道路上,女性确实需要不断权衡和妥协,也间接造成了国际学校高层里女性比男性少很多。
前段时间,伦理剧《不够善良的我们》火了,讲述了40岁左右的女性困境:结婚生子的简庆芬被困于家庭,在夫妻、母子、婆媳问题中过得很不开心,丈夫还要求她辞职回家。曾经她是争夺爱人成功结婚的胜利者,而现在她却在暗暗嫉妒仍旧貌美、未婚未育、工作自由的“情敌”Rebecca。而Rebecca看似事业有成,男友年轻,但真实情况却是财务没能自由,男友也靠不住,还被有妇之夫追求。她也在遐想,当年如果自己踏踏实实结婚生子会怎样?她也在嫉妒有“家庭温暖”的简庆芬。
很多中年女性看了以后都表示,围城内的想出去,围城外的想进来。反正追求事业的和追求家庭的,都觉得可能选另一条路能让自己更开心。那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在职场上实现宏伟蓝图的妈妈们过得怎么样?
我听过两位事业有成的妈妈的故事。一位通过多年努力当上校长,但她是通过降维打击,从一线城市名校去二线城市新开校,才实现的。这让她不得不离开家人。后来离婚独自带娃。只可惜,她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着管学校里的孩子,没有足够时间陪自己的孩子,母女关系一直紧绷绷的。但她表示,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因为这样的选择都是在当时看起来最好的选择了。她只是很遗憾,就算已经非常努力,也足够优秀了,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位妈妈更厉害,独自创办了一家拥有多个校区的教育集团。教育质量非常好,员工和学生数量庞大。但同样她也忙得没空休息,好几次感叹“春天来不及看花,夏天来不及看海”。她是工作家庭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典范。孩子教育也抓得很紧,一有机会就把儿子带在身边,让他学习集团化管理。后来她积劳成疾,生了场大病,被迫选择提前退休,把集团暂时交给专业团队。她现在总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0,不管是为了事业,还是为了当好妈妈,牺牲健康得不偿失。”
结语
我曾问过一位男校长,为什么女领导那么少?他说:“我以前打算给几个女老师提拔升职,但她们都婉拒。她们更愿意照顾家庭和孩子,其中有一位还说,本来做老师就是图稳定和寒暑假,当了中高层会耽误很多时间,这不符合她做老师的初衷。”我也曾问过一位女校长,为什么女领导少?她说:“愿意管家庭带娃的男人少。”男女思考的不同,可见一斑。
作者 | Becky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