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这位媒体老兵,为什么去学校开发一门“硬核写作课”?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1596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然,我个人体会,要真实写作,最有效地应该是全学科写作,跟学科学习紧密结合的写作。


首先,学科学习中,它有真实的写作任务,不是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虚构的一个东西。其次,学科写作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再次,如果能贯彻学科写作,哪怕一门学科一学期只写一篇,学生写作总量就有保证。


在现在的学业负担下,即使安排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写作量还是远远不够。可以说,在各个学科里面贯彻论证写作教学,是最好的写作场景。

 

在我目前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些“迷你”的学科写作尝试,比如影评、文学小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证写作不是”学写作”,而是“写中学”,就是探究式学习,写成的文章只是探究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展示。

 

刚才和你说过论证文的一个简单定义。从探究式学习角度,论证写作的一个标准定义是:针对特定领域(学科)的具体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归类并分析,形成假定性的结论,运用学科知识,以基于证据的推理来论证结论。

 

顶:所以说,“学习”,是论证写作的目的。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田:可以这么说。“学写作”和“写中学”,有很大区别。前者是“Learning to write” ,后者是“Writing to learn(do something)”。


如果只是狭义的“学写作”,那么更多着力在篇章、句法、修辞等外在形式的训练。“写中学”,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了。比如,这学期一上来,我和同学们就“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热点,探讨了一个多月。


你先要把这个热点事件本身搞清楚,还要再查查其他类似事件,同时要研究,人设是什么?社交媒体时代人设流行的原因?演员角色和人设的区别?等等。

 

我又要说到“论证结构表”。如果把翟天临事件作为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写一篇论证文。在表格中,“证据”的部分来自对事件本身相关信息的概括,那么“推理”中运用的“warrant”呢,就来自对人设问题的探究。

 

和学生做过几个话题的探究和写作后,我对学生说,其实这个“论证结构表”蕴含了我们学科学习的元策略:文本by原理 → 见解”。这也是给他们未来高中上TOK播个种子。

 

顺便说下,我把“翟天临”引入课堂也是临时起意。这是一个好话题。首先是“真实”,当下正发生,学生对明星感兴趣;其次,“人设”有研究的必要深度,避不开对社交媒体、流行文化的探究,涉及心理学、传播学等。它还是一个对学生做学术规范教育的好例子。


顶:论证写作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田:当然还有。除了探究式学习外,论证写作对思维能力和理性素养,有促进作用。

 

写作不是简单再现“思维的结果”,而是思维生成,就是高阶认知活动。Writing 首先是Thinking,学写作本质上就是思维训练。


我在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三个表(论证结构表、论证文框架单元表、论证文结构表),其实是体现了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一些思维规律,也符合传播学上的普适规律。


利用这些看得见的显性框架,可以来训练看不见的思维活动。文章结构不合理、段落主题不明确等,这些学生写作上常见的通病,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更有意义的是,学习论证写作,对提高理性素养有帮助。在课堂上,我常利用碎片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研究思维谬误和认知失调的心理学视频。让学生知道,人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动物,太容易被直觉和本能支配,太容易掉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中。


理性,就是以理服人,就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理性和本能不一样,不是自动、无意识的,需要主动和有意识练习。论证写作就是一种练习方式。



田健东博士在顶思TIDE2019分论坛-中文学习上分享“论证写作”


我常和学生说,论证写作就在做一件和自己过不去的事情。同时,写作本身是人类不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和本能相悖。所以,第一堂课,我上来就说,这个老师要带大家做的,不是“人”干的事情。学生一般会哄笑。然后,我说,过两个月,再说这个梗,你们就不会笑了。


论证写作是一门“硬核写作课”。但有价值。


媒体人视角谈写作教学


顶:你怎么评价国内中文写作教学?


田:如果是谈中文媒体写作,我还是有信心和你好好聊聊。如果是笼统地谈中文写作教学,尤其是中小学写作教学,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专家。不过,我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两个方面的体会。

 

以前做媒体工作,我有个强烈的感受。在报社每年都有刚毕业来工作的新记者,不论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科班(新闻、中文、外语等专业)还是非科班,我可以讲,他们刚做记者时,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不会写文章,要从头练起。


前几年,做记者的“小海归”也多了,虽然他们的写作也是问题重重,但比国内学生要好多了。

 

再告诉你一个发现。我在做外滩教育时,也有不少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来实习。让我惊讶的是,读IBDP的高中生,写作能力普遍比较优异,论平均的话,要强于国内大学生。

 

这能说明什么?我先存而不论。但应该是个普遍现象。所以清华大学去年开始,规定写作课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以前看到一个报道,说即使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到了清华还是不会写文章。

 

另外一个角度,从借鉴美国写作教学上,谈谈体会。这几年,粗浅地看了一些材料,研究了一些产品。我觉得,美国写作教学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美国写作教学体系背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比如修辞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这几年,我关注写作教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著述。

 

第二就是系统性。翻翻美国主流出版社的写作教材,看看“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对写作要求的阐述,真有系统!再看看国内名师名家各执一词的“独家秘笈”,碎片化,个人化,不成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于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要求


第三就是实用性。我在看美国K12写作教材时,觉得完全可以拿来对新记者做最基础写作能力训练。我这个老媒体人之所以和美式写作教材一见如故,是因为我所熟悉的媒体写作,和美国中小学乃至大学写作课程,是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而已。再对比下中美在写作课标上的阐述,哪怕是外行,也能看出哪个实用,哪个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