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该如何升级教学设计能力?
来源: | 作者:丁书林 | 发布时间: 2019-07-05 | 1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具有泛在性、跨界性、强交互性,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化到借助网络、技术、工具以及APP 等移动互联网新型资源,开展以学为主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将与您分享: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应具备的主要能力。


文 | 丁书林

编 | Kimberly



丁书林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

首期顶思SHAPE创变管理者校长研修项目导师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给教育的变化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已成为共识。


同时,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他们作为全面推动变革的力量,要求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 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指出,当前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剧变,其规模可以同19 世纪出现的“传统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教育、学校等进行了重新定义。


尽管如此,该报告也指出,学校、教师将长期存在,并会拥有新的职能。我国教育部2014 年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层次


教师在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与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拥有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以及学校发展观,积极探索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形态。拥有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等。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下过不同的定义,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方法与步骤,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等流程作为其操作程序,是基本的共识。


进入移动互联网环境后,由于面临技术和环境的重大改变,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日益被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取代,学与教的互动、“反馈—修正”的不断循环,使得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网络学习环境、技术工具、资源类型、学习时空、知识建构、问题解决、思维能力等,构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设计必须思考的复杂学习系统。


因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适切地选择网络和技术工具,确定教学策略、方法、步骤,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我们可以用图1 概括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


图1 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以学习者为中心”应贯彻教学设计的始终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


学习的泛在性。 学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需要的任何学习资源,因而使得概念性、事实性的知识获得快速简便,教师在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迅速降低。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学习的泛在性,教学设计才能真正面向学习的全过程。


学习的跨界性。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跨空间、跨平台、跨学科等特征。首先,教室之间是相互联通的,教室与校园之间、教室与社会之间,也在发生着知识、信息、资源的即时交换。


传统意义的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课前、课中、课后不再截然分割。课堂中也不再只包含教师当堂教授的内容,而是在讲授、交流、谈论、协作等过程中获得全时空的学习资源并提取学习数据。


随着混合式学习的实践与深入,学习平台和社交平台的使用会更加充分。学生将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实体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以及具有交互与评价反馈功能的动态资源空间完成学习,从而在跨空间与跨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主导的学习、自我监测的学习。


学习的强交互性。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密。由于人机、人与网络交互的即时性,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指导,从而真正地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


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的强交互性,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难点,也是重要的突破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是在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方法等可以因人而异。因此,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可能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性以及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与特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分析成为了可能。


传统意义的预习,教师对是否发生了学习行为是很难判断的。当数据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况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乃至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因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在基于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调整、修正,以至发生二次、三次备课的情况。


此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很多学生可以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想法,这也为学习者的基本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素养分析中,除了要分析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工具、网络等使用水平以外,加强对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络环境中道德与法制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重要特性,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表现。深度学习最早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于1976 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学习的结果与过程》一书中提出。


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不同,它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的可视化功能与处理能力能够有力地支持深度学习。


于是,学习环境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虚拟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等成为21 世纪教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深度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利用技术了解学情的保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并提出核心是备学生。


但由于缺少技术手段的支撑,我们并不能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与风格等。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通过数据收集、网络交互、习题作答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与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相关的知识数量、清晰度以及组织结构,从而为帮助学生进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