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该如何升级教学设计能力?
来源: | 作者:丁书林 | 发布时间: 2019-07-05 | 1043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水平,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等有所了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技术支持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教师都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为学习赋能这一属性,让技术的工具属性和功能实现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能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但永远不能忽视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教学设计。经典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教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设计,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将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设计主要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这主要是基于“教”的视角的思考。


我们知道,美国学者布鲁姆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性知识四大类。


前三者属于教材内容,反省认知性知识则是关于认知的知识,包括可以用于不同任务的一般策略的知识、策略运用的条件的知识和策略运用有效性程度的知识和自我认识的知识。布鲁姆还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三大目标。


在认知领域,又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于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通常对知识点的分析会应用如下表格(见表1)。


表1   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分析表


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更多关心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而融入移动互联学习环境,我们更应关心的是“在哪学”和“怎么学”的问题。


首先,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在线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绝不是简单的PPT与教案搬家,而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发生真实的学习,是一个可以实现自主、协作、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其次,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为学生不仅提供了大量静态的学习资源,如网站、题库、媒体资源等,还提供了大量动态的、具有管理评价功能的资源,如各类学习APP、教学软件等。教师应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空间。


再次,移动互联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或离线工具,包括QQ、微信等交流工具,也包括直播、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步调、任意方式地学习提供了可能。


熟练掌握技术工具与解决教学问题适配的能力


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会产生影响,继而改变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内容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教师熟悉乃至熟练掌握技术工具的各种功能,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突破重难点。我们从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一些技术功能来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在课堂内,我们可以应用平板电脑的基本功能,如管理、展示、标注、回放、反馈、存储、书写、绘图、拍照上传、重点凸显等,同时也会用到网络共享、实时交互、评测统计等较高级功能。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不能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列出使用平板电脑,而是要具体到功能表述,即运用这样的功能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学习与教学问题,包括学生在合作学习、项目学习中,如何将平板电脑的各种功能适配。


其次,在课堂外,学生可以应用平板电脑接收教师发放的作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通过平板电脑的记录与存储功能得以保存。


教师既可以通过错题本将个别学生的学习问题保存下来,也可以通过对全班乃至几个年级的错题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久而久之,就为学校积累了大量有效实用的学习行为数据。


再次,在使用平板电脑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泛在化的学习,包括上网搜索资源、使用有关学习APP、应用二维码、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等等。


教师不仅要了解这些资源的内容,这些资源的管理和评价功能的使用,还应掌握微视频与二维码制作的技能。


掌握这些泛在性学习工具的功能,有利于教师调整学习资源,重新做好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分析,调整并做好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持续学习、勇于挑战自我的能力


做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仅靠教师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已经进入创建新的学习方式的新时代,学习环境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已经非常清晰,这要求教师既要持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又要持续地学习技术与工具的应用


首先,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移动互联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建构主义、支架理论、元认知理论等最近几十年影响教学发展的理论,也要充分研习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学习元理论、联结理论等。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其他教师开展的实践。这样,既可以从他人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发现自己需要回避的问题。


其次,应当坚持技术与工具的学习与应用。包括技术工具、资源、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才能熟练应用技术,深刻理解理论及其应用。


再次,应当坚持教学设计的训练与操作。


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案与学案的撰写,起初会不习惯新的教学设计方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不仅具有工具属性,还有着环境属性、管理属性、评价属性以及资源属性,这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不能完全择其要领。


但只要坚持训练与操作,教师就能够较为熟练地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中。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站在了未来教育的大门口。教师将不再只是研究“教”,更多的是要研究“学”,教师会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辅助者,学生学习的架构师与编辑师。


本文只是简要论述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框架原则,还没有进入到教学活动、策略、评价等具体环节,也需要在实践中与教师们共同探索,不断总结反思。


总之,用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做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之路。


本文首发于《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尹睿. 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安德森.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杜娟,等. 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4] 赵勇. 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模式[J]. 现代教育管理,2012(12).


[5] 高越飞,等.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构建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