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从教40年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实现全人教育,少不了三个“融合”!
来源: | 作者: Luna | 发布时间: 2019-11-05 | 8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源Google

为什么要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

因为知识点最容易和考试点相对应,这是获得比较高的考试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今天我看到很多老师拿着习题集和考试说明来上课,对准知识点或考点来讲课。这是我最近一两年观察到的非常常见的现象。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采取“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等,它在实现学生主动学上是有益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我发现学案导学只是为了更加精准地对准考点,教学失去了本身应该具有的丰富的价值。

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老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谈到知识的综合应用,我们知道,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许多学科,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

所以,要让学生具有面对未来、适应未来的能力,我们就要让学生去研究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的能力。

图源Google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今天大部分的教师,包括我在内,都缺少综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因为我们在师范大学上学时,都是单科的学习。我们工作以后的教学经历,多是只教单一的学科。我们的老师本身就缺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今天我们强调的主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都是跨学科的,这些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学习体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融合,不仅重视知识作为结果的深度,也重视获取知识过程的深度。也就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完整的认知体验。

这样的学习不仅含有知识的要素更加丰富,培养的指标也更加丰富。这些指标里面包含着习惯培养,知识、能力、精神、心理、团队合作等等,这就体现了价值的融合。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十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从事的活动中就有做月饼、做披萨。

孩子们在做披萨的过程中感受非常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手指和肢体得到了活动,大脑也在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怎么做披萨?怎么做得味道更好、更漂亮?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要合作、交流,这样的教学活动体验是丰富的。孩子们很快乐。

图源pixabay

所以,做披萨这样的教学过程,把OPST的四个方面的发展几乎全部都体现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小孩做的这种披萨、饺子、月饼,肯定不如爸爸妈妈做的,或者是外面买来的好吃。但是小孩吃得特别香,因为这是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其中含有他们自己倾注的情感。他们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孩子们劳动以后,情感发生了改变。

但是,这些新方式教学活动是不是更有利于提高在现有考试形式下的考试成绩呢?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担忧,这完全能够理解。

但我们相信,从长远来看,从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发展来看,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一定会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要兼顾有效提高学科考试成绩,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价值的融合

让学生学会关怀这个世界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冯骥才

作家冯骥才曾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今天中国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确实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作家冯骥才 | 图源网络

高考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压力,学校激励学生的斗志、精神是必要的。但如果按照丛林法则来培养和激励学生,让他们以“成为走千里吃肉的狼”为目标,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今天我们谈国际教育,如果说国际教育中,国外同行所做的教育实践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的话,那么其中有一方面,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

1996年,又提出了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但是世界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于是联合国又在前不久发布了新的报告,认为“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特别需要学生学会去关怀这个世界,关怀他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讲到,“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我们全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今后的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的。

伊琳娜·博科娃

人文精神的培养,我认为不同于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训练。

那该怎样实现价值融合和培养人文精神?是靠制度?还是靠教师?靠约束和说教?还是靠熏陶和体验?

前些年我和几个同事去美国特意拜访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科技高中。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科技高中

这所学校是我心中的一个童话,30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所学校的一个班里同时出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我们参观了这所学校,他们的楼道里墙上挂满了学生获得的各种奖状。

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7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校长办公室,校长接待了我。我们的一个老师提醒我,说校长你看,这个校长的座位和办公桌上摆放着许多青蛙的玩具。于是我们问校长这个问题。

校长回答说:“我是一个生物老师,我是一个生物学家,许多青蛙为人类的科学进步献出了生命,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这就是一个理科中学校长的人文情怀。我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得到浸润式的熏陶。

李赛是北京四中一个学生,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他从美国直接飞到灾区,加入一支救援队,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后又在什邡办起“帐篷学校”。

李赛

采访时,他对记者说,先生改变了他的一生,教会他怎么做人。他说的先生是他当年的语文老师——李家声先生。

李家声先生给2004届高三生上最后一课时,写了一首诗作为临别赠言:

匠石运斤,伯牙鼓琴。

谁为郢人?钟期知音。

千日千里,感念深深。

如何临歧,心之殷殷。

有思钟情,为己美身。

守白持坚,不缁不磷。

瞿足万里,振衣千仞。

日升月恒,唯在诸君。

在黑板的上方,李家声先生用篆书书写了十个大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他告诉学生,你们要站在万仞高山上掸掉身上的灰尘,在万里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泥污,这就是做人。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够不影响他的学生?

所以,在北京四中,我们提出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

人文精神不是靠说教,不是靠制度约束,或者说不仅仅是靠说教和制度约束,更重要的是人对人的影响。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就是人影响人。

除了熏陶之外,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四中每年都有到农村支教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到农村去体验一段生活,做乡村孩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