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una
编 | Kimberly
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想象力的年代:近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已经跻身全国一线城市之列。随着“大湾区”的概念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南海这块土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必然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是由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7000万。
可见,大湾区的优势是体量大、潜力足、韧性好、包容强;劣势在于创新不足、人才短缺、融合不深 、互通不畅。
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必然要从教育开始着手,而国际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广东地区的民办教育、国际教育根基很深,不仅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而且有大量的海内外人才汇集,但又保留了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并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引领下,广东、香港和澳门正在扩大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优势。三地既有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又有多元发展的历史路径。
粤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各地的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一个国际教育发展的强磁场。探索中国教育的发展出路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道阻且长,但不得不做。那么,在大湾区发展的新时代,国际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国际教育的探索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在2019RAISE大会上,我们邀请了来自广东留学服务协会、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中英公学剑桥国际学校、佛山美伦国际、清澜山学校、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亚加达教育集团、增城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德州国际领袖学区和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的负责人和资深行业专家,通过梳理他们的分享与经验,提炼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发展的五大关键词:坚守、融创、认同、流动和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泽芳表示,广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既可以慢下来,也能快起来。如果你在珠江新城,你就会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快节奏。如果你去西关,那里的时光就像倒流了一样。一个城市里有这样的落差,反而能够让人找到归宿感。所以广东有很多国外人才,区域内人口的多元性和多维度也造就了广东高度的创新性。
同时,广东家长也是很务实的,既要孩子有长远发展,又要孩子不好高骛远,能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比如说,他们希望孩子懂规矩,习惯要好。真正的老广东家长更愿意孩子从高中或者大学开始接受国际教育,因为他们觉得还是要有中国的课程去打基础。大湾区的这些家长不排斥中国传统的东西,他并不认为这些传统东西就不好。
做教育多年,陈泽芳校长认为国家课程其实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可以保留。我们只是需要改变以前简单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以及一刀切的评价体系。除了课程上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品牌进到广东地区,都还要注意广东的城市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留学服务协会副会长康长运博士很认同清华附中总校长王殿军的观点:理想的国际教育,不是专门为出国的孩子办的,而是为每一个孩子办的。
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国家发展布局在南中国地带一个升级型的国家战略。大湾区内有地理、交通的交流和便捷,有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补,有基于岭南传统文化的人文认同和互补,还有为一国两制、各个区域、整个湾区经济带腾飞培养的人才,背后依靠着教育合作和借鉴,这些呼唤着我们要融创。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峰表示,华美在国际化办学这个领域探索有一段时间,从国际化教学的内涵演变来讲,华美经历了1993年的搬运时代,即把加拿大的课程、老师搬进来,然后是2003年后的融合时代,学校做中加课程融合,到2015年,明确做的是融创的3.0时代。
在陈峰校长看来,教育的融创里面,国际化学校理所当然是一个主阵地,包含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化学校培养人的价值观,都是拥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胜任力这么一个方向。
第二,有机地吸纳了西方的有效元素,学校的发展标准和方向已经与国际接轨。
基于这些认识,国际化学校最应该成为和香港、澳门密切对话的群体。国际化学校承载着东西方的教育传统、文化取向方面的兼容。
而陈泽芳校长已经把这种“融创”落实在周边的小世界中。她所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位于黄浦区科学城附近,就是国际学校一条街。但在黄浦港,则有很多比较薄弱的民办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国际化不能带动整体的发展,那么最终只会越来越孤独。
因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不仅和周边的国际学校有交流,也会跟区内一些薄弱的学校手拉手,定期进行互动。在她看来,无论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学校,都不能封闭自己,首先就要从融入周边的小世界做起。
陈泽芳校长也指出,学校要注意在用国外品牌来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学校时,怎么样处理好国家课程跟国外名校品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
因为如果国家课程没有上好,或者只是走形式,那么其实也是在让孩子感知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