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赶上进度,我几乎每天4点就会起床,洗漱之后就是马不停蹄地复习、背书和预习。吃过早饭,大约7点多钟的样子,我就要准备出门了。
白俄罗斯没有所谓的大学城,学校的大楼散落在城市各处,听同学说经常会遇见明明是同一天的课程,却需要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边上课的情况(好在城市很小,30分钟车程可以穿过城市)。所幸,我上课的教学楼比较集中,但由于地处市中心,车位紧张,所以尽管8点才开始上课,但为了能够找到停车位,我7点多就要出发。孩子们则由他们爸爸送去幼儿园。
下午2点,一天的课结束。然后我要买菜、准备晚餐、再去幼儿园接孩子。
孩子到家后就是痛并快乐的亲子时光,洗澡、讲故事,一直到哄完孩子睡觉。8点之后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我一般要开始复习写作业。
等我把作业写完差不多10点了,基本上也是孩子们惊醒的时间,我得上楼去哄他们,哄着哄着自己也跟着睡着了。
那一年,我的平均睡眠时间大概是6个小时。压力大的时候,每天几乎只睡4个小时,经常靠咖啡续命。
第二年,我开始上专业课。学的是我在国内研究生学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差不多。上课之前,我只需要把俄语的关键词翻译成中文,大体概念还是记得的,所以总的来说课业压力比第一年要小。
因为机缘巧合,我获得了在白俄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当中文老师的机会。因此,我开始了上课和被上课的生活。
专业课的时间零零散散,不是每天都有,每天的课量也不一样。我自己的教书任务也不繁重,一周有6~9个课时。
不过,如果这两件事的时间出现冲突的话,就会比较尴尬。比如周五上午我有三节专业课,下课时间是12:10分,下午1点就要开始给学生上课。两个地方的距离又比较远(车程半小时)。我就下课后直接开车到上班的地方,去超市买点面包、香蕉和牛奶,在车上囫囵“对付”下午餐,就去给学生们上课。
我的毕业论文和工作相关,探讨的是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因为这段时间的教学活动,我有着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再加上导师和孔子学院院长的帮助,我很幸运地以9分的高分通过了答辩,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论文也发表在当地的杂志上。
所以,一切的辛苦也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毕竟之前的工作稳定。即便辞职也没有必要再读书,读书的时候也没必要还兼职工作。
读语言的时候班上有很多比我小许多的同学也问过我相同的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大抵是因为自己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不想就此认命把自己淹没在柴米油盐的无味生活中。
人的生理年龄是固定的,我无法重启回到12年前,变回那个年轻的自己,但我可以选择抓紧当下的每一天,希望12年后的自己能够无悔今日的所思所行。
3 Jihye
31岁。坐标韩国首尔,中央大学研究生在读。
从想去韩国留学,到最终认真开始落实申请准备,不过用了半天时间。可能因为我是个急性子,又不喜欢拖拉的人。
想去的理由很多: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想寻求突破、生活有点无聊、韩国离家不远、自己有语言基础。
不想去的理由几乎没有:没结婚没生娃所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付得起学费,不需要看爸妈脸色;学时不长,不出意外两年就可以毕业。
本来想列个SWOT分析,给自己的冲动降一降温,结果发现毫无必要。
于是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翻论坛、看豆瓣、并问了一圈好朋友,征求意见,最后决定申请中央大学一个创作类专业。
这个决定其实一点都不安全。中央大在韩国排名前十,艺术类专业更是在几乎塔尖的位置。我本科学的是韩语,纯工具专业,工作做的是广告文案,也称不上什么“创作”。拿到offer的胜算其实不大。
不过我也没在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当时想的是,被拒就继续在国内老实搬砖,被录取就开开心心辞职开启人生第二春。
结果,大概是学校看上了我的天马行空和不拘小节,我竟然被录取了。加上自己语言成绩不错,甚至还申请到了奖学金。
于是在去年8月,我一个人拖着三个大行李箱,到达仁川机场。虽然以前因为旅游来过韩国好几次,这一次的心境却大不相同。有欣喜、也有紧张。
那一天,坐了快一个小时地铁,下车后,我打开naver地图开始导航。和高德、百度不同,韩国的这个软件在指路的时候没有箭头,对于没有方向感的我来说,找到住处几乎是一路连蒙带猜。走一步,发现导航偏了,然后往后走两步,走着走着发现又不对了,再开始新一次的盲目尝试。首尔的地形很陡,平路没走几步就会遇到小坡,那天拖着三个行李箱的我,对于这一点,体会尤为深刻。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忙着置办各类生活必需品、去不同地方办理不同手续以及和之前在群里认识的新同学“面基”。然后,我就开学了。
在我看来,课程内容整体而言不是特别难,除了教授每周给我们的阅读清单有点长让我有些头疼之外,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我的同学们都很友善,和他们讨论的时候常常可以得到新的灵感,他们也总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思路清奇。
没课的时候,我会约几个朋友去咖啡厅自习,有时候也会放飞自我,去各种地方郊游、觅食、看展、写生。当然,好几次我也在酒吧和他们嗨到半夜,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时候要好好学,玩的时候就要拼命玩。这两件事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冲突。
我的朋友中,韩国人占了很大成分。主要是想多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虽然偶尔会被他们几乎病态的长幼有序搞到崩溃,但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因为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新的技能而感到开心。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去剧组实习的机会。
今年的疫情来得突然,在中国爆发最严重的时期,我选择回韩国。结果过了没多久,韩国的疫情就出现反扑状态,似乎还不如国内安全。
除了迫不得已必须出门(比如说买菜)的情况,我几乎都待在家里。看书、煲剧、做饭这三件事成了我的生活调味剂,日子再苦,也得把它过出花来。
等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学校终于做出上网课的决定。教授们依然认真、同学们依然热情,除了每天久坐电脑前让我的眼睛和颈椎有些承受不住之外,整体而言我还适应得挺快。
我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烦心事。我确实不太有。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都30了还要出去读书,我其实特别想问他们一句为什么不呢?家里人支持,我也没有异地的男友,我还能思考、还能创新,我想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我为什么不出来深造呢?
我希望每一个敢想的女生都能敢做。没有人可以给你的生活画框画线,除了你自己。
4 Olivia
34岁。坐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待业中,娃妈。
2017年4月的某一天,辞职在家的我正在看《请回答1994》。第18集,垃圾哥对着娜静说,去澳洲吧。我等你回来。
我把这句台词截了下来。
一个月之后,配上这张图,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文案是:我来澳洲读书了。
在此之前,我的同事们几乎毫不知情。当时和校长请辞的时候,他曾嘱咐我,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想,他可能是不想让我“扰乱军心”吧。
那时候,我在家乡某公办初中担任英文老师,工作已有7年。和大部分体制内工作的人一样,我的压力相对较小,收入可观且时间自由,是家长引以为豪的女儿和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可与此同时,我也深知,我的生活实在有些无趣和没有突破。
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尽量出国旅游。去的次数多了,便愈发觉得,这个世界这么大,我真的要把自己框死在狭小的一亩三分地里吗?
我不太甘心。
大学毕业之后,我本来要去新加坡留学,因为一些七七八八的因素,最终没有去成,但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里。工作时间长了,想弥补之前遗憾的想法就越强烈。
机缘巧合之下,一个久居墨尔本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当地的一个留学中介,询问了一些当地的留学政策之后,我便在心里埋下了去澳洲的种子。后来,哺乳期一过,留学这件事便正式上了我的计划表。16年那会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移民政策门槛较低,我心想这也是个不错的机会,读个书然后移民,怎么想都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即便最后没有移民成功,我也拿到了一个研究生文凭,回国后找工作也不会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