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安徽女孩高考失利后选择轻生:青少年自杀不应都归咎于教育和孩子本身!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20-08-04 | 1481 次浏览 | 分享到:



此外,父母习惯于把自身的成功经验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人生的多元性可能会被他们忽略。孩子只要没有按照家长所熟悉的成长轨迹来,家长内心的警报就会拉响。当青少年想要突破上一代、真正活出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家长很有可能就会招架不住。

另外,一味地为孩子提供单一圈层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其对世界形成全面的认知。

青春是注定孤单的旅行,需要时请伸出援手

综上所述,青春固然有它美好的一面。但对于当下正经历青春期的孩子们,无疑需要经历很多的困难。

严老师向顶思介绍,目前临床心理学界认为,青春期的终极解药,就是大脑自身的成熟。换句话说,这段被复杂心理、快乐与痛苦交织的岁月,注定需要青少年以自己的方式走过。

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外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父母:请保有自己的生命力,给青春期孩子的发展松松绑

中国的父母习惯于把孩子与自己捆绑起来,孩子就是一切。这样的观念使得家长与孩子双方都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没有时间空间给到自己,孩子也没有空间去自由呼吸。这样的状态无论从那个角度去看都是不健康的。

孩子会觉得,我所有的表现都会和这个家息息相关,我的成绩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死。这样的感觉非常可怕。

当家长拥有蓬勃的生命力,不把孩子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的人生方向,整个家庭氛围才会积极,反过来也会给孩子很大的成长能量。

请坦然面对孩子的背影

不少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时会抱怨他们的叛逆。其实这是对他们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的一种误解。

孩子不再视父母为终极权威,他们对父母的认识与评价更趋于理性,甚至具有批判性。“这个阶段其实跟学步期有一点像,”严老师解释道,“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一般我们会称为 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孩子学会走路了,急于想要自己去探寻世界,但挣脱父母之后,又无法长时间离开父母。这种若即若离的循环往复很纠结。

青春期也是一样:他们开始质疑父母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要脱离家庭。”

就这样,青春期的父母经常被放在了双重否定的位置上: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也不对。严老师分享了温尼科特说过的一句话:“青春期的父母必须要做好准备,让孩子们踩着自己的尸体过去。”——只有当父母在成长的自主权问题上让位,孩子才有可能真正走过青春期。


“即使是我们这些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治疗师,其实我们的工作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我们注定“需要失败”。这里的失败意味着孩子们在自身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会对作为权威的我们感到失望,一旦症状好转会很快离开治疗关系。但这恰恰说明孩子们长大了。”

媒体:不渲染,不苛责

在访谈之中,严老师多次表达了目前媒体对于青少年极端、或自杀事件的报道方法有待改进。不少媒体因吸引流量或制造话题,对自杀事件大肆渲染,对于细节的描述也篇幅过多。这对于一些正处于困境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暗示的刺激。

其次,每次负面事件发生之后,舆论导向多为苛责青少年心理素质不好、或是学校保护措施不当、又或者是家庭教育失败。这种千篇一律欠缺深度思考的“定责文”其实是一种集体心理防御的表现,仿佛当事件可被解释的时候就一定会被避免,但每个现实中的自杀事件背后都有很复杂的成因,过于简单粗暴的归因会让媒体忽略现象背后的真实动力。

对于媒体,严老师还给出了期望:“其实媒体可以做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或精神卫生科普。以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如漫画、视频等方式,摒弃说教,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表达。会有很好效果。”

社会:多点宽容、理解与支持

当我们向严老师提问,“您最希望向公众强调什么信息”的时候,她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向大众呼吁:一旦孩子出现了和自杀有关的强烈念头,第一时间要去精神卫生中心,而不是去向心理咨询师求救。出现自杀想法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病理层面上的问题,不是光靠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的。

“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人生阶段。另外,我们也要对青少年们报以信心,其实他们是可以为自己负起更多责任的。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交由父母、学校、社会体制去承担。他们对于探索自身的需求也非常强烈。

此外,哪怕只是坚持体育锻炼与规律起居这样的小事情,对于青春期的身心成熟与大脑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请多一点理解,多一些支持给到我们的孩子,鼓励他们自己走过这段当下痛苦也精彩,未来会回味也会感谢自己的来时路。

就像高考,它虽然对于当下的学子来说,是巨大的存在,但放眼人生的整个旅途,它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站。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要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看,未来充满着生机,也充满着无限可能。

*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