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李璞:中国国际化教育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来源: | 作者:李璞 | 发布时间: 2020-08-10 | 1098 次浏览 | 分享到:
《未来简史》作者,以色列思想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面对新冠疫情说到:“风暴必将结束,人类必将继续存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活着——但是,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中。”

文 |  李璞
编 | Jade

百年前,一场西班牙大流感,直接造成了1930年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的经济停摆,全世界已有数百万人失去工作和收入,造成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疫情迫使很多国家将有限资源聚焦国内需求,反全球化观念兴起,直接导致了国际局势的全面调整。

而百年后,一场新冠疫情也将重塑各个行业,这其中国际教育行业尤甚。

而无论你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管理者,投资方还是教育相关部门,暴风雨之后,我们迎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新世界。

疫情倒逼出的加速 “中国化”

强大的抗疫系统让我国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控制疫情的全面胜利。这对于一些盲目崇拜欧美的人造成了巨大冲击,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自信。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加上之前的香港问题,使得以西方价值观为绝对主导的纯国际教育在中国逐渐势微,新国际化教育将登上舞台。


新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新生代,并将中国文化和特色推广到世界, 让我们站在和欧美对等的位置上,共建中西平衡的国际教育新生态。

有关部门之前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部署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再次明确了这一方向。国际教育的“中国化”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处在需求方的学生及家长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认识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笔者和家住上海的丽丽(化名)一家是朋友。作为国际教育的死忠粉,丽丽从小学就开始找外教补习英文,为的就是初中顺利进入国际化学校,高中出国留学。可是全球疫情的爆发迫使丽丽一家对孩子的升学规划进行一次大调整。

丽丽爸爸分享了他的担忧:“ 初中就要进国际化学校风险太大,中美相互关闭了领馆,6年后国际局势是怎样还不知道呢。而且现在中国大学也越来越好,我们还是再观望一下。”


丽丽一家的转变说明了疫情爆发使中国家庭对待国际教育,不再盲目。

面对海外疫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清华大学在2021年 QS排名爬升至15位的今天,“国际教育潮”和“炒房热”都开始慢慢冷却。中国家长和学生开始更加谨慎地面对升学选择。

此外,虽然欧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层面对我国不断制造障碍,但还是挡不住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家在内的众多外国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从最早的汉语培训,及中国数学老师的输出,到现在广受追捧的海外双语幼儿园,再到最近在迪拜新开的中国k-12学校,在我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世界对含有中国元素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


面对“中国化”的新方向, 国际化教育如何迎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国际课程的重构,师资结构的转型以及保障学校办学的合规合法性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无论在哪个学段,纯国际课程再也无法被民办学校或者公立国际部生搬硬套了,夯实中国根基及传承中华文化成为重点。

所以国际课程需要彻底重构。这对于课程设计者,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者们,提出了巨大挑战。


高考和几个主流的国际统考在教学目标,大纲内容,评测要求上都有很多不同,如何通过一套课程和同样的在校时间,达到两个体系的不同标准;让学生实现国内外考试成绩都优秀, 中西名校升学一样成功和能力素养全面提升的满意答卷;在保障开齐开足中国课程的前提下做出“国际范儿” 成为最大的挑战。

更进一步说,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要真正得到国际认可,成为了各国学生除了IB 和A-Level以外,基础教育及大学升学的又一重要选择,是中国国际化教育人必须攻克的难题。

在疫情期间,外国人不得入境的现实再次告诉我们,对于外教的过度依赖是不可持续的。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意识形态和理念导向,或是外教的学术能力,教学质量,甚至品行背景和人工成本方面都是很难把控的。所以,国际化师资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

那些具备优秀的中英双语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完整的学科背景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才是我国国际化教育的未来。

加速培养新一代的国际化本土双语老师,是安全稳健的必然方向。


在这其中,本身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的“海归”拥有当仁不让的优势。他们的海外背景和资源也将成为中国国际化教育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关键着力点之一。

为了保持课程和教学的纯粹及独立,很多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项目,都采用培训学校的模式。这对于学校长期的运营管理都带来不小的隐患,学生也被迫放弃高中文凭。

疫情后,办学的可持续性,是每个项目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学校管理方面来看,外方团队应该专注于国际特色课程,国际化教学法,外方员工的招聘及管理,以及海外资源的引入。更多的学校运营主导权应该回归到具有跨文化思维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中方团队手中。

疫情倒逼国际化教育提升“性价比” 


现在国际学校退费风波层出不穷,笔者身边就有一例。

浩浩在北方城市的一个国际高中读11年级,这几天他妈妈都在跟学校沟通退费的事情。

“理念都是吹的,中国老师刷题应试,外教天天上课摸鱼,网课质量就更别提了。凭什么收10多万的学费还不退这被耽误的半年?“ 浩浩妈妈气氛地向我抱怨,” 早知道还不如留在公立学校,去外面找个机构补英文做申请,一样出国读大学,性价比高很多呢。”

和浩浩妈妈一样有类似想法的家庭还不少,疫情让人们的收入受到严重冲击后,开销更加谨慎,反消费主义的言论盛行,国际化双语学校教育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成为很多家庭的议题,谁都担心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还被“割韭菜”。


更加理性的市场,有了更犀利的眼睛和专业的需求。靠老外站台和理念营销的伪国际化教育时代已过去。家长和学生更加看中实实在在的课程及教师质量,教育理念的落地,运营管理的效率,平台资源以及最终的升学业绩。

什么时候进入国际化体系?选什么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开始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

最近,到新加坡,日本和泰国等亚洲国家留学受到追捧,也正是出于安全和投入产出比的综合考虑。


面对更有质感的需求, 国际化教育该怎么办?

要提升“质”的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疫情这次考验,让国际化学校平日被掩盖或忽略的众多问题暴露无遗,从大批学校陷入退费风波,民办幼儿园的关门倒闭, 到今年多数国际化学校招生情况的惨淡,大环境加速了优胜劣汰。

当一些具有优质硬件条件的公立学校也开设了包含国际化元素的课程,拥有了自己的外教时,除了向运管规范专业化,课程教学产品优质化,以及师资队伍综合升级转型,国际化学校要想生存下来并持续发展,务必拿出人无我有的教育教学秘笈,和特殊平台的独家资源及通道, 实实在在给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的增值点和差异化,以支撑高于普通私立学校好几倍的学费价格。


这样的局势,会大大提升行业门槛。

所以,规模性运作的集团化学校会凸显出无法撼动的优势。

通过共享学术研发中心,师资招聘培训中心,后勤运营管理体系,智慧校园IT系统,以及和中外大学及行业顶尖企业建立起的联动机制,形成他们的专属共享经济圈。

逐渐让大部分学生集中在几个少数优质集团的各个分校区里,产生“幂率化”的PK结果。

如果我们的时间和资源都不多,那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首先解决被“吐槽”最多的问题 --师资

学校的第一资本就是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再好的理念,再完善的课程也无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