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教育局门口下跪的家长,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来源: | 作者:Jade | 发布时间: 2020-08-12 | 1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均衡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入学难,真的仅仅是有没有学上这么简单吗?


文 | Jade

编 | Kate


近日,深圳某地区的家长因为一则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的家长跪坐在某区教育局的门口,要求领导给他们一个说法。

视频中涉事的学校名称为龙岗外国语
学校,在2020年深圳市的中考成绩中,龙岗外国语学校以有1.32%获得440分(满分450分)以上的高分率高居深圳中考榜的前列,是深圳市龙岗区排名第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因此,龙岗外国语学校一直是龙岗区的“香饽饽”,是不少龙岗区的居民票选的龙岗区最好的学校,报名人数很多。

那么这些家长为何会出现文章开头一幕,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径呢?这要从龙岗外国语的录取方式说起。


1


在深圳,所有的公立学校入学采取的都是积分入学的方式。


积分的统计方式包括户籍、学位所在区域的房产证明、房屋租凭证明、实际居住时长、父母的社保积分和计划生育加分等。在这些维度的“考量”下,家长们被分为以下7类。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类的家庭需要是深圳龙岗区的户口(别的区域还不行),并且在该学区的范围内有学区房。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分数是100分。


今年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小一的积分为101.15,初一的入学积分为100.5。


这说明如果想要读这个龙岗区排名第一的学校,除了户籍、房产都在学校所在区域外(一类生源),还需要提前2~3年买这个学校对应的学位房才能上学。


虽然一类生源的优势更大一些,但也不是所有一类家庭都能够顺利入学。


据了解,这一次龙岗区的家长闹事,就是因为属于一类积分的家庭,因为买房时间不够长或社保时间不够长,分数没有二类家庭的积分高,而被分流到了其它远不如龙岗外国语学校的学校。


涉事家长哭诉着被分流的学校太远,希望孩子能够“就近入学”。


但与其说家长要的是“就近入学”,不如说这些家长想要的是更好的学校。如果他们被分流的学校是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最好的四所市属中学之一,高考排名名列前茅),哪怕车程要1小时,这些家长怕也是愿意的。


2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上海也发生了一起“85个家庭质问六师附小”的现象。


有一批上海的家长在收到了上海六师附小录取验证,并完成了该学校的新生采集后,被学校通知:统筹到了并不在六师附小报名范围内的万德校区。


并且还要求学生家长“自愿”填写《一年级统筹学生入学去向意向表》。该意向表中给出了家长两个选择——统筹到万德校区或者统筹到其它学校。


这一番操作让家长们都“气笑”了。


六师附小是浦东新区的一所百年老牌名校,前身为“洋泾学堂”。虽然六师附小比较低调,但在浦东的学校里,六师附小的羽山校区本部和上海实验、福外、明珠水平旗鼓相当,是同属第一梯队的“名校”


由于六师附小的对口的浦东新区的家长自身素质和学历一般都比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所以生源素质也比较高。


而六师附小的万德校区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万德校区校区的前身是万德小学,今年6月底才并入了六师附小,成为了其集团下属的分校。


更重要的是,万德小学曾经是著名的“菜小”(菜场小学就是在大城市里没门槛大家都就近入学,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很大比例的小学),还是“菜中菜”。


这所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民工。


家长们都了解,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另一个则是生源。从很多方面来说,生源比师资更加重要。在教育界有句名言“不是牛校成就了牛娃,而是牛娃成就了牛校”。


事件中的这85位家长们则在收到了录取的验证码、做了新生采集,认为上六师附小应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后,结果却收到了校方的通知:他们要去的学校不是名校,而是菜校。


家长们顿感晴天霹雳也不过如此了。


虽然事后了解,这些学生之所以被分流是因为买入学区房的时间较晚,入学的积分不够高。



事情后续是,六师附小承诺会把这些被分流的孩子单独编班,并派本部的老师去万德校区给这些孩子上课。


如下图所示,上海的家长也被分为不同等级。等级越高,孩子被学校选中的机会就越大。


用网友的话总结来说就是,上海幼升小拼首先看血统,其次看财力,最后看智商。有财力可以买到学区房,有智商可以拿到户口,但只有血统的土著才是“王中王”。因为就算买到了学区房,拿到了户口,如果学校超额了,如果你的入户年限不及其他家长,孩子最终可能还会落得被统筹的命运。


往年,很多家庭或因为没有当地户籍,或因没有足够好的学位房,选择备考民办优质学校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2020年,在包邮区的带领下,全国开始实施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政策。这一举措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维护教育公平,但同时这一政策又带来了其它“蝴蝶效应”。根据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政策,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报名,如果民办摇号失败,所属的公办学校又已招满,就只有被“统筹”这一条路可走。


因此,很多家庭为了稳妥起见,原本计划试试冲击顶级民办学校的家庭纷纷放弃民办,选择对口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学生池骤然扩大,导致了大量一类学校的学生被统筹、被分流。前文的六师附小事件就属于这一现象。


3


无论是上海的“85名家长怒斥六师附小”还是深圳“家长跪求龙岗教育局”,无不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线城市的“上学难”问题。


但这里又并非是真的没有学校可上的上学难,而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导致的供需关系不平引起的“上学难”。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供需关系的失衡呢?


1、供不应求的教育资源


这就要从人口数量和学校数量的供需关系来说了。


在全国出生人口绝对数下降的背景下,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带来了当地更多的新生人口。


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经济水平、区位资源、户籍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显著。在出生人口下行态势暂时得到遏制的同时,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助长了当地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导致大城市的出生人口增长大大超越全国。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则更为显著。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他们在建设这座城市的同时开始安家落户孕育下一代。然而这些地方的学校数量却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多同比增长。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情形。


以深圳为例。2018年开始深圳中考人数开始爬升,2015-2019分别是6.63万、6.78万、6.78万、7.21万、7.83万,而到了2020年中考人数直接跃升为8.92万,对比2019年增加超过1.1万人,增幅巨大。


深圳作为一个新型的一线城市,也在努力追赶人口数量的增长。今年公办普高学位增加6074个,招生40878人,如果以教育局公布的8.92万考生计算,今年的公办普高率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