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长周期教育是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天性发展的自然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什么时候走路,什么时候说话,都有着自然的规律与自我的本性。
文 | 叶延武
编 | Kimberly
谁也不会想到,在2020年,一片小小的口罩会成为全球社会生活的主角。口罩虽然挡住了我们的脸庞,但挡不住我们探寻的目光、思考的脚步与创造的热情。生命的活力、生长的动力像阿拉丁神灯的精灵一样,可以冲破任何艰难险阻,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奇迹。
孩子本身便是一个个鲜活、独特的生命,其教育发生更是离不开生命、生长之本来。“从摇篮到坟墓”,这是生命周期的通俗释义。
对于个体生命,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所述,人的生长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即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及3个成年阶段。这八个阶段特征明显,逐级作用,首尾相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教育是一项以人为核心的伟大事业,是一次人之为人的修行之旅。她要使儿童少年身心舒展、免于恐惧,个性丰富多彩,人格日臻完善,进而发现生命的意义。要使之成为一个人、一个家庭社会的成员、一个有创造性的理想家,从而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为改变世界作出贡献。
从教者不仅要关注某一阶段、某一学段课程的传道授业,更要视野广阔,放眼关注人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全生长周期教育以西方生命周期理论的丰富内涵为概念基础,表达中西教育对生命生长的共同追求;以中西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合会通为内在引领,彰显出世界儿女对全球价值的共通取向。
全生长周期教育是尊重生命规律,促进天性发展的自然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什么时候走路,什么时候说话,都有着自然的规律与自我的本性。中国的道家追求天道自然,教育也要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应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首先,要尊重生命时间的规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与意识的发展都直接与时间息息相关。七个月的孩子会坐,八个月的孩子会爬,六岁以后的孩子更适合跳绳……这些都是孩子生长的规律,若罔顾常理,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则反倒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伤害。
《道德经》有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其中“动善时”就是指自然要遵循时间的规律,教育也应如是。
其次,要尊重生命个体的规律。在遗传基因的决定作用下,受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因时间差异而有不同之处。所以,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发掘孩子的特长优势,树立孩子的自我信任;重视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帮助孩子学会在诸多自由的个性中谨慎的选择,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要尊重生命“活”的规律。孩子是有生命力的“活系统”,就像自然界的活水、动物、草木一样,具有自我净化、疗愈、调整、再生的能力。
活的生命最需要的不是机械、强制的灌溉、修饰、搬动,而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空间与等待。外部施加的压力越小,对应产生的反作用力就越小,内部的智慧就越容易被激发出来。
全生长周期教育是贯穿生命周期,强调动态连续的生长教育。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认为养树喻育人,其诀窍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即顺应树木或人生长的天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这样说道:“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
那么,好的教育就是持续的生长,就是延续的生活,就是贯穿生命周期的生长性教育。
时间持续是全生长周期教育的基本前提。这与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一脉相承。生长是自然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前一阶段的生长为后一阶段作出准备与铺垫,也会在过程中累积性体现。全生长周期教育应符合生命生长的规律,保持生命各个阶段教育的连续性,严防教育中断带来更多的危机,充分彰显“生长”价值体系的时间意涵。
生活延续是全生长周期教育的根本指向。生长是生活的特点,生活是生长的场域。教育一旦与生活脱离关系,孩子就如同缺失土壤的树木,无法扎根生长。通过延续的生活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体验场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最终,满足孩子天性中自我照顾、自我发展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成为自我驱动、有自主意识的人。
空间连续是全生长周期教育的有效保障。目前教育发生的空间场景大多是独立的、割裂的。在学校时我们能明显感知到教育氛围,而走出校门,回到社区、家中,便只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教育元素的渗透少之又少。全生长周期教育则倡导教育的空间连续,包括校园、家庭、社区的教育生态一体化,线上与线下空间的适时融合互动。
Part 01
丰盈家庭初始地,
夯实全生长周期教育之根基
家庭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全生长周期教育实践的基础工程。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生命开始的地方,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步伐矫健,孩子婴儿期、儿童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在家庭中度过。在这一阶段,孩子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便决定了其生长的方向、宽度与高度。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才是我们整个教育链的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浸润文化气息、融合艺术元素、预留成长空间的家庭环境设计是家庭教育生态构建的关键。充满艺术感的壁纸带给孩子最初的审美启蒙与创意刺激;清新梦幻的色彩勾勒出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饱含创意性的空间构造给孩子无限玩耍、攀爬、躲藏、嬉戏的趣味空间;基于孩子身体尺度和情感认知的功能设计给予孩子舒适自然的成长体验。
全周期关怀、独立性引导、生活化探究是家庭教育生态构建的三大引擎。家庭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孩子学会多少科学知识,成绩提升多少名次,那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每一个生长阶段都感受到关怀与信任,从而始终有一颗自信、爱人之心;在于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动意识,从而能自觉承担、主动应变;在于让孩子燃起生活探究的热血激情,从而能设想未来、试错创新。
Part 02
坚守学校主阵地,
供给全生长周期教育之养分
学校教育生态的用心浇灌是全生长周期教育实践的中坚力量。英语词汇中的school(学校),源自希腊文skholee,意为“自由保障之地”。
自由是人生来俱有的,是人生命的最高目的,是个人或集体保持创造性活力的先决条件。自由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校园是孩子自由生长的沃土,学校教育是孩子一生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性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孩子社会化的走向与水平,是生命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