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专家后,学生还要重新选择想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即专业选择。选择行家的学生,也需再选择进入哪个行业学院。目前,西浦创业家学院已经联合阿里云、海尔集团、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成立了物联网学院、智造生态学院、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等7个行业学院,供学生选择。
在2.0模式里,学生毕业后还可以选择继续在岗研究生教育。这是把行业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升级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并分配任务,学生再带着这些任务回到学校学习,用两年的时间,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的同时,来研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试想,经过这样一轮学习和训练,一个班的同学会有机会研究解决本行业数十个实际问题,这样他们还会惧怕什么样的行业挑战?他们绝大部分有可能成为‘行业精英’。”席酉民坚定地说。
目前,西浦创业家学院已经招收3届学生,2022-2023学年将会迎来首批在岗研究生。这样一种大胆的教育模式刚刚起航,前景如何?席酉民的目标很清晰,“希望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50%-70%升读在岗硕士,这样2.0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在西浦1.0、2.0模式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席酉民还没有停下脚步,最具前瞻性的西浦3.0模式又拉开了帷幕。
自2020年开始,西浦先后成立了西浦慧湖药学院、西浦-集萃学院、西浦未来教育学院、西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还把触角延伸至了大湾区,成立了创教生态院,下设未来教育学院、和谐创新生态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院。
在药学院,师生正在研究有关人类寿命的奥义,在未来教育学院,学校专门设置了基础教育中心和新职业教育中心,探索和推动教育变革。
例如在基础教育方面,西浦建设了苏州和太仓两所附属学校进行试验,然后通过老师、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和教育局局长等的培训和研讨,反哺到中小学校,以这样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一系列前沿的、充满想象力的人类议题,正在这些创新学院里被研究和探讨。
谈到这里,席酉民提高了语调,难掩激动。“未来,大学和社会、组织和组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可能也不会分得这么清,大学应该适应这样一种未来的走向。大学走进社会、整合资源,助力形成一种生态——在这里大家追随兴趣、终身学习、创新创业。”
在席酉民的构想里,大学的社会职能将被重塑,大学应担当“粘合剂和发酵剂”,孕育学习和创新生态,最终实现教产政社融合,这就是西浦3.0模式。
为实现西浦未来教育探索者和引领者的使命,支持这样一种模式更好地运行,西浦以15年办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耗资数亿元打造了两大支持平台:一套全链条、全模块、高度灵活的国际化“融合式“大学运营服务平台;一个强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园与社群互动、引领未来教育的支持平台:西浦“学习超市”(Learning Mall)。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超市”区别于常规的线上学习慕课(MOOC)平台,而是借鉴了“购物中心”的概念。购物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还有各类食物品尝,相对于纯线上网络购物平台,购物者在线下实体商店场景体验感更佳。但是,网络购物平台的便捷和全球可触达又是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为何不把“超市”的概念引入教育中,同时将虚拟和现实相融合呢?西浦做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尝试。
2020年创建的学习超市首先搭建了线上学习平台,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司可以在学习超市里“开店”,所有人都可以跨时区、跨地域、跨国界、跨年龄段申请在“学习超市”里学习。申请成功后,将会有机器人学习导师根据学习者的背景以及学习意愿规划学习行程。而线下实体的超市就设置在西浦的校园里,在这里,导师和学习者可以面对面开启对话,比如现在的课程安排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其深入学习和研究甚或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和支持等等。
“学习超市”的内容很丰富,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内容,涵盖从幼儿园教育到老年学习所有年龄段,如果将来国家的学位学历制度开放,还可以在学习超市里设置终身的学历学位学习。”席酉民认为,数字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
然而,数字化教育一直以来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槽点之一。席酉民会心一笑,说道:“如果没有疫情,线上教育的推进可能还更慢。教育信息化喊了很多年,直到疫情来了,我们才发现这块做得多不到位。现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只能用简单的商业软件,而缺乏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支持全教育过程的体系,信息最终成了孤岛。这是最需要完善的地方。”
西浦的“学习超市”,目前已向全球开放;2022年9月,实体“学习超市”将正式亮相太仓校园。在席酉民的构想里,这是一个比虚拟元宇宙更酷炫的未来平台,它正加速到来。
席酉民的超前办学理念,源于他自始至终都在思索一个核心问题:面向未来的教育。
“不是说把学校办好就完成任务,我们还要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的发展。中外合办大学是手段,不是目标。”席酉民此前对媒体表示,如果中外合办大学只是学习中国,或者复制外国,有什么价值?
2014年,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作出一个预测,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教育不改变,一半的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
果不其然。就在新冠疫情暴发的前几年,美国已经有400余所大学关闭。疫情后,全世界面临的教育危机更加严峻。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线下教育被迫中止,线上教学成为了刚需。
席酉民看得更远。他认为5G技术,已经可以让异地实时教学和实验变得可能,“在这种背景下,一定可能出现一个随时随地学习、甚至是廉价的、还有社会认可学分的教育模式。一旦社会认可网上学分和学历,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毕竟,从资源开发上来说,没有一个学校的一门课程能够和优秀的互联网教育公司竞争。”
那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学校要么面临被颠覆,还是通过颠覆性的创新升级发展?
席酉民在去年12月顶思举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呼吁,教育应当和社会的发展协同起来。社会已经从工业1.0的蒸汽时代迈向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教育要注重内在驱动,点燃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一些基础的工具技能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人提供了工具,“你不能成为工具,你更不能去跟机器人比赛,你应该站在机器人或者技术的肩膀上整合运用它们为自己和人类创造新的生活场景,这就是未来的教育。”
“未来研究所”曾对这样的未来教育图景做过具象化的解构,它预测未来社会可能需要十种技能:一是意义建构,二是社交智能,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四是跨文化能力,五是计算思维,六是新媒体素养,七是跨学科能力,八是设计思维,九是认知负荷管理,十是虚拟协作。
在席酉民看来,未来人才应该是“世界玩家”。未来的全球环境是不确定、模糊、复杂、多变的,未来的事业好像一头“疯牛”,世界玩家应该是骑在牛背上的人。怎样才能在这样复杂动荡的环境下驾驭好自己“疯牛”般的事业,驰骋于世界?席酉民仍在西浦寻找答案。
结 语
“西浦1.0、2.0、3.0以及向外延伸的影响教育的战略布局,似乎不该是一个大学应有的奢望或者蓝图,要想真正实现,挑战很大,”席酉民自称,但他的目标很明确:把西浦定位为这个时代,一所重塑教育和影响教育的国际大学。
“我们充满信心。十几年前,有谁能想象到西浦可以走到今天这一步,但实际上西浦一步一步做到了!”进入花甲之年,席酉民仍抱着一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