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反向留学”视频暴露英国“水硕”之痛:师生皆中国面孔,恨不得中文授课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2-10-18 | 576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一则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课堂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尽管身在英国知名大学,但绝大多数同学甚至老师都是“中国面孔”,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


近日,教育部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公布,自2013年后,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8成已回国发展。海外学历似乎已不再是“留英”、“留美”工作的通行证,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人们也不禁质疑留学“镀金”的作用,特别是一年制英国硕士。“水硕”甚至成了英国硕士留学的一个代名词。此外,“反向留学”现象的蔓延也令“英硕”的声誉一路走低。难道“英硕”=“水硕”?其性价比和学历含金量究竟几何?这一教育产业的运行逻辑到底是什么?本期顶思为您揭晓真相。


01三大因素加剧“反向留学”,传媒、商科是重灾区?


近日,在这条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视频中,英国某知名大学硕大的阶梯教室可容纳百人,但镜头一扫,放眼望去,除了零星几位黄发碧眼的欧美同学,大多数都是中国面孔,亚洲模样。同学间窃窃私语也能听到亲切的中文。远处讲台上的老师同样是中国面孔。引得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


在不少社交平台上,一些以“远渡重洋读水硕,不如二本和专科”为背景音乐的“英硕”自嘲视频也广为传播。


根据英国大学公布的最新留学生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英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占比近1/4。如此多的信号,勾勒出一个庞大的“英硕”教育产业链:一边是经费不断膨胀、燃烧的英国大学产业,一边是砸下高价学费,前赴后继的中国留学生。


事实上,在90后小伙郑衡看来,“英硕”群体一直队伍浩大。在他2015年留学时,其所在的专业就是中国人居多。入学后感到错愕的他到校第二天就向系主任申请换专业,寻找更符合“国际化”想象的留学生活。


而95后女留学生何雅回忆,她2019年入读英国某大学传媒专业时,发现中国学生占80%以上,班上20个人,只有4个欧洲同学,其余都是中国人。何雅说,这种中国留学生“人满为患”、甚至“反向留学”现象在传媒、商科、教育等领域更为突出。


然而,英国被“反向留学”之所以在今年引发激烈讨论,问题由来已久。主流媒体和顶思的研究显示——


其一,受疫情和中美关系等因素影响,许多原本意向为留学美国的学生转申英国,或英美双申,增加了英国高校的申请量,而由于英国“脱欧”的影响,欧洲学生丧失了留英的政策红利,人数因此有所减少,中国留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其二,由于国内中外合办项目不断增多,以及国外大学与国内机构的定向合作增多,“2+2”、“3+1”,甚至“专科直升硕士”等项目的学生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学刚需群体;


其三,鉴于英国硕士学制短,基本只需一年,许多留学生并没有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就无缝衔接,而是选择暂时观望,直到今年3月18日,英国宣布全面解除入境限制,大批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因此,人数激增也来自于这一群体的积压。


02英国“水硕”职场频翻车,回国就业不香了?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频繁,在国外任职的华裔教授也逐渐增多,“学生是中国人、老师也是中国人”的现象明显,“反向留学”未必不是一种趋势。


然而,“反向留学”火爆,“洋面孔”缺乏,在外人看来,是质疑英国对中国留学生“特供教育”,学术水平难以保障的证据;在留学生看来,也表达了他们对想象中的“国际化教育”的落差情绪。


“反向留学梗”传播的背后,也隐含着长期以来对“英硕”冠以“水硕”称号的认知。而“水硕”这一冠名与英国研究生的短学制,入学群体本科院校、外语水平、学术能力参差不齐有关。


“英硕”毕业的林瑾看来,留学生其实是一个“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英国留学生。确实有英国排名比较靠后的学校,低门槛招收综合能力不过关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时候英语能力都令人堪忧。他们回国之后很容易成为国内攻击留学生的话柄。“因为很多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不是看上限,而是紧盯下限。”林瑾说。


除了在留学“鄙视链”上处于不利位置,近些年,“海归”成“海废”等现象凸显,“水硕”的就业情况也成为一大痛点。


资深媒体人杨森任职国内某大型媒体时,曾负责新人的培训、考察。他接触过大量的“海归”实习生和试用期的新人。杨森说,2005年以前,主流媒体用人倾向于国内985、211院校新闻、中文、英文专业应届生,但2005年以后到2015年左右,海外硕士学历的实习生和应聘者增多,考虑到国际新闻领域需要英文实力强,又学过传媒的人才,因此推行过较宽的用人机制,尽可能地多招聘、优先录用有留学背景的新人。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杨森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位毕业于英国知名院校的传媒专业硕士,英语很好,能准确监控外国媒体的新闻,但其中文写作水平基础薄弱,甚至无法完成几百字的消息写作与编辑。


杨森发现,英国传媒专业硕士毕业,不掌握最基本的新闻常识的“水硕”不在少数。杨森对其学历进行追溯时发现,其中不少人的第一学历普遍较低,要么是市属二、三本、甚至民办大专,还有自考大专或中专。


但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通过职高、中专、成人高考、自考等学历顺利申请去英国深造,回国后可以进入主流媒体、大型外企、“五百强”公司,也符合一些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无疑是低学历“逆袭”的绝好机会。


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洋文凭”应聘者后,杨森所在的核心部门与人力资源部达成意向:在审核海归应聘者资质时,重点关注第一学历,严格考察。“对‘英硕’我们确实经历了从欣然接受到理性筛选的过程。”杨森坦言。


在杨森所在的新闻部,曾有一位记者中途辞职,花费数十万去英国排名前十的名校攻读硕士,一年后回国勉强回到老东家,继续从事原来的岗位,在职位和薪资上没有任何提升。鉴于这种情况,他跳槽到互联网大厂负责内容。新平台给他升职加薪的原因并不是留学经历,而是他多年主流媒体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211大学新闻系本科背景。


03留学”多快好省“首选,英国”水硕“基因从何而来?


在学历不断贬值,且国内考研“内卷凶猛”的形势下,“赴英留学”正在从出国镀金演化为一种升学选择。对于有深造刚需的学生而言,选择2-3年学制、备考时间长、录取率低的国内考研,还是1年学制、高花费、录取率高的英国升学,更需要优劣比较后,量力而为。


尽管“英硕”被不断质疑是“水硕”,但绝大多数企业招聘并不因其学制短,便形成偏见。相反,根据猎聘今年发布的《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从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大致是:海外QS100>海外非QS100≈国内985/211>国内非985/211。


不少行业极其欢迎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除金融行业之外,在早年教培风生水起的新东方,其教师队伍就“海归”云集;此外,“海归”硕士教师也开始成为国际化学校的标配。而今年上海出台的落户政策,以各项国际排名为依据给予“海归”落户优待,更是间接回应了对一年制英硕的“非理性偏见”。


事实上,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之下,“英硕”对于中国人而言性价比不低,比起国内2-3年的研究生学制,1年即完成学业十分高效,而其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就业上“多快好省”,大多数企业招聘、落户甚至是国内读博深造并无障碍。


而近些年来,由于信息差减少,这一群体不断扩张及其光环的褪色,“英硕”的镀金作用确实越来越少。不少毕业回国后发展仍然向好的,大多是因为个人能力本身过关,学历的加持较弱。


“英硕”的庞大群体中,既有纯为文凭,留学一年,哑巴英语十级的学生;也有外语水平显著提升,融入当地文化、社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平台拓展视野的“学霸”。


这一泥沙俱下的现象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关系很大。实际上,英国“一年制”硕士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文凭服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年制硕士正从“教育投资”逐渐转为“教育消费”。学术在其中需要学生自主把握,想努力,就有优质的平台和资源,想混文凭,以各种方式也可以勉强毕业,其进入机制便决定了“英硕”毕业生质量的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