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与其纠结社会上流传的“留学鄙视链”,不如去实际观察“英硕”的真正目的和需求,只要达到目标或匹配需求,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但在相关研究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英国一年制留学产业是从语言班就开始进行“剥削”。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英国这一“创收”产业也要寄生于其整体教育水平世界领先的基础上。
一些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拼命招收“国际生”,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趋势,然而,自身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足以支撑,其国民教育体制是否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还需要打个问号。
从传媒专业毕业的何雅目前已留英工作三年。对于在英国就业,比起申请一个创业签证,承受被大公司拒绝的风险,英硕文凭是她在伦敦找工作的基本通行证。在她看来,不像国内,本硕学历鄙视链明显,特别是体制内单位要求更严;英国本科生和硕士在就业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从缺乏语言自信和资源优势,优先寻找有华人背景,即使福利、薪资都并不正规的小公司,到现在有信心胜任全英环境,纯粹欧洲背景的企业,先后辗转几份工作的何雅说,“英硕”留学的一年对她影响、改变巨大。
何雅认为,短期来看,“英硕”更像是一种消费,一次沉浸式游学,在没有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客观因素推动自己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社区、圈层,感受真正本土化。与此同时,她也被迫与国内熟悉的家人、朋友、环境分离,如何独处、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都是历练。
从长期来看,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到之前所忽视的议题,诸如塑料生产、动物保护、少数人权利等是她的新收获;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不少家庭、学历双优的年轻人,放弃高薪工作成为“全球旅行者”,等,也让她不断刷新固有的认知。
因此,何雅认为,英国教育的吸引力,更多在于其文化社会内核,是否能给另一个来自不同文化世界的求学者提供国际化通行、认可的普世价值至关重要。
在“反向留学”愈演愈烈之下,何雅仍推荐有条件的本科毕业生留学英国,但建议留学之前问问身边已经完成学业的人,他们最大的感触在哪里,这也有利于审视自身,寻找坐标。“只有接触了第二个文化,才会反观自身的文化。”何雅说。
结语
近期,最新的泰晤士、QS大学排名相继发布。不少曾在英国留学的毕业生一众转发母校的最新“战报”,虽然学校的学术水平并不以一年制硕士群体为主要贡献力量,但这种集体荣誉感也无可厚非;相应地,对于“英硕”的群体被污名化,不少“水硕”也可以笑称“没有水的学校,只有水的人”。留学一年,且看长、短线收益。文凭、就业固然重要,但视野、观念的塑造,更值得以一生去反刍。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