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体中文
登录
|
注册
顶思
关于我们
顶思团队
合作伙伴
顶思简介
联系我们
顶思公益
媒体
行业新闻
专题
《思个》杂志
寻求报道
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ISCS升学指导峰会
ISHR人力资源管理峰会
TIPS国际幼教峰会
HFIF海南教育论坛
TopEvents顶思会
培训
在线培训
线下培训
顶思学苑
服务商
CREST
绿色学校
TopMEDIA
顶思传播
行业新闻
专题
《思个》杂志
寻求报道
“十一月围城”丨英国留学观察日记
来源:
|
作者:
Yang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14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格林尼治时间11月5日,英格兰再度封城,此次暂定持续至12月2日。而截至本月初,英国感染人数已突破百万。
中国驻英大使馆于4号发布消息称:因疫情原因,现宣布暂时停止在英国人员持目前有效中国签证及工作类、私人事务类和团聚类居留许可入境中国。
今年的11月份,对于两届留英学生来说都很特殊——已毕业的学生可能仍在为求职奔波;本该安安静静上学的新生则也许还待在国内。英格兰封城后,我对这两届同学分别做了采访调查,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
文 、编 | Yang
11月,山川沉醉,林木已秋。
去年这个时节,我差不多刚适应英国人不厌其烦的“sorry”和“cheers”,也开始享受那儿老少皆宜的Cider酒。作为一个纪录片专业的学生,我扛着笨重的录影机穿梭在南威尔士的每个巷弄,像闯入异世界的爱丽丝,视线所及之处,皆是新鲜。
倘若剧情这般发展下去,对留学生而言,将会是人生中一段无比灿烂的记忆吧?可在2019年的金秋,我如何能够料想到几个月后突然爆发的巨变……
封城之夜:啤酒沫与“铁头功”
时间回到现在。
封城的消息对于中国朋友而言,震动不是很大。我在卡大的同班同学Kristin如今留在母校继续攻读二硕,收到我的问候后,她只苦笑一句,“就那样呗,我这半个月都宅在家里”。
从今年年初疫情爆发开始直到现在,Kristin始终待在英国。经历了三月份那段恐慌期后,如今,她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早就适应了每天被“Corona”(新冠)包裹的日子。面对此次再度封城的消息,无非是出门要更加小心谨慎些,却也见怪不怪了。
与此同时,英国人的表现也令我毫不意外:封城前夕,各处酒吧又都挤满了想要“狂饮最后一杯”的人群。摩肩擦踵、熙熙攘攘,管它“洪水滔天”,酒杯也得碰得叮当响!
用Kristin的话来说就是,英国人“头太铁了”。
就在前不久的万圣节,我心里想,英国那帮小子该憋不住了吧?果然,第二天就有朋友告诉我,斯旺西大学(位于威尔士西南部)的学生酒后扎堆儿聚会,十五人因此被停了学籍。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尚处于威尔士的“熔断性封锁”期。
英国疫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得今年七八月份的时候,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一项还挺接地气——堂食就餐,政府补贴50%的饭钱。一时间餐饮业可谓是“一片盛况”。英国餐厅多配有露天餐位,天气好的时候,市中心的大街甚至拥堵到连自行车也难以通行。除此之外,此前一直关闭的大英博物馆等热门景点也相继开放。
英政府着急经济,这个可以理解。但英镑和人命孰轻孰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安全该如何取舍,我感觉他们一直没拎得清。
大不列颠岛多雨少阳。一旦天晴,人们就会鱼贯而出,到草地上享受日光浴——然而,如今可谓是真正的暴风雨天气,此种优柔心态,怎么敌得过无孔不入的传染病呢?
结果自然是:经济持续地垮,城还不得不封。
联合王国不联合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一个情况:二次封锁不是11月5号开始么,怎么威尔士万圣节就“熔断”了?
这就要说到英国各地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大家注意,此次封城的主语是“英格兰”而非“大不列颠”。
就在11月9日,我母校所在的威尔士地区结束“熔断式封城”,正式解封。一些非必需品店也纷纷开门迎客,卡迪夫市中心的“皇后大街”一早便人满为患,很多服装店甚至排起长龙,大有报复性消费之势。
也就是说,威尔士“熔断封锁”之时,英格兰并没有封城;而当11月份英格兰进入lockdown,威尔士又解封了。
同一国家,步伐却全然不同步,何其怪哉?!
说怪也不怪。欧洲自罗马之后,走的就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一统路线,小国林立、各行其是才是他们历史的常态。威尔士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平日里看起来温良无害,徒英格兰一小弟尔。可最近,这两个地区的矛盾突然激化了。
听我同系的同学雨辰所言,威尔士和英格兰的人民相互都觉得对方很“不合群”,她在脸书里谈到这个问题时,还用到了“兄弟阋墙”这个成语,我觉得很是贴切。
威尔士“熔断封锁”时,英格兰认为其“小题大作”;而如今英格兰封城,很多居住在伦敦等地的威尔士居民又得滞留异地,他们反过来痛批伦敦缺乏决断力、决策扰民。
正所谓:兄弟之间各行其是,联合王国并不联合。
“Zoom大学”的留学生们
今年三月份学院刚关门的时候,我的导师对着电脑摄像头对我们说,“在此之前,谁知道Zoom到底是什么呢?”而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Zoom”、习惯了“Zoom”,留学生群体甚至自嘲为“Zoom大学”的学生。
玩笑归玩笑,巨大的失落感却是掩饰不了的。尤其对于本该今年九月份入学的同学来说,那么多沉没成本都已经付出去了,那么多满心欢喜的计划都已经做好了——谁又会心甘情愿抱着个冷冰冰的电脑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呢?
本科有好几个学弟学妹都是今年入学的留英学生,其中有一个叫Cherry的师妹甚至是在我的直接影响下,才有了到英国留学的念头和决心。“当时劝她继续考研就好了”,我现在时常这么想。之所以有这种后悔和歉意,是因为直到现在,她仍在国内上网课。连续好几个月,Cherry都在给我发微信,表达她的忧虑和失落。等到以后搭飞机去英国的时候,她还要承担旅途的种种风险与隔离的麻烦。
今年入学的留学生,情形与我们这批一九年入学的很不一样。英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的专业课其实大部分已经结束了,而后期的毕业论文本来就打算宅在宿舍里写,总体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然而Cherry连校园都没见过呢!去年圣诞节我去约克旅游,路过她的学校,漂亮极了。可今年她是不大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了——去学校如今竟成了奢侈。
“Zoom大学”是戏谑式的自嘲,也是无可奈何的辛酸。
慌了神的家长
Cherry告诉我,她爸爸现在已经“完全慌了”——八九月份的时候,他还催促自己早早抵达英国,以免影响学业;但最近,他又主张英国太危险,先不要出去。
“我爸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可我总不能一直待在国内吧?”即便不能去学校接受线下课程,Cherry还是决定坐下个月的飞机先到英国。
今年这批留学生的父母无疑有着更加复杂的情绪。该不该送孩子去上学,本身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而送走之后,面对远隔重洋的物理距离,恐怕还是会日夜担忧。
父母的担心也确有他们的道理:英国的医疗系统目前压力很大,不如国内能够快速得到救治;由于“大英自有国情在”,英国始终不会施行和国内一样严格的防疫政策;疫苗尚未普及,风险将持续存在……
慌了神的留学生父母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只得抱团取暖、组建微信群以每天共享消息,当然,更多是彼此安慰。可即便如此,他们的焦虑似乎也没有得到减轻,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一个家庭提心吊胆。
有解么?恐怕没有。只要疫情一天没有结束,我们又该怎么劝说自己的父母“不要担心”呢?
上帝or佛陀?
在和已经去到英国的学弟学妹聊过以后,我告诉仍处在焦急与不安中的Cherry:“现在英国的情况,其实和我九月份回国之前差不多,你即便去了也不必紧张。”
我这么说,并不完全出于安慰,而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差不多”和“不必紧张”。学弟学妹们在英国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点。
师弟Bill半个月前刚搬进英格兰北部的利兹市,对于未知的留学生活,他表现得非常淡定,“无所谓,反正我本来就比较宅”。
Bill在朋友圈里说,他就要“反向跑毒”了,底下配着一张比着“YEAH!”手势的相片。我问他,“师弟,生活上真的没什么问题么?”Bill给我的回复却是一幅“你在说啥(完全OK啊)”的派头——英国的生活,他很快就适应了。
至于线上授课,新入学的时候,还有学弟学妹跟我抱怨有些老师的口音听不大懂,但最近他们都说差不多已经适应了。在利兹大学读新媒体的Fanny对我说,“老师非常nice,学习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说到这,其实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了。
我一直觉得,英国是个让人很难不“佛性”的地方。“佛性”过头,就变成了前文所说的“头铁”——但偶尔我会喜欢这种“佛性”,甚至正是仰赖于此,我在疫情中居住在英国的日子并没有很糟糕。
我想起二战时,伦敦的居民气定神闲地在德军轰炸机的阴影下工作生活,今天,他们后代的脾气还是一点未改。特别是威尔士和苏格兰的人民,生性憨直,颇让人感觉亲切。即便是疫情期间,我所遇到的人也大都热诚善良。回想起三月到九月的半隔离岁月,能一直保持心态良好,这样的氛围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今年五月底,黑人弗洛伊德之惨死引发一波全球浪潮。那时候,英国也爆发了连续好几天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人们不顾被感染的风险,也要出门表达对种族歧视和非人道主义的愤慨。我虽然没有参与到英国人的游行,但出于新闻系学生的好奇,也一直在默默关注——一面担心人群聚集会导致疫情加重,一面又深受触动。
11月份的英国,即便封城,生活方面受到的影响其实也并不大。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照样会出门晒太阳。我跟学弟学妹们说,大可以定期出去锻炼——英国的草地延绵不绝,找到人烟稀疏的运动场地并非难事(不包括伦敦)。长期憋闷在宿舍中,反而于身心健康都不利。
所以,“佛性”的社会氛围到底有利有害呢?我想,不论家长怎样焦急,身处英国本土的留学生们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英国求职:连奶茶店打工、
给饲主遛狗的工作都找不到
前文提到的雨辰,来自台湾新北市,是我同系的同学。她的中英文都非常棒,文采斐然,早在来英国前便是个干练的媒体人。由于厌倦了“台湾死气沉沉的媒体环境”,雨辰来到英国,一心想要在英文媒体圈闯出一片天地。
客观来讲,进入诸如BBC这样的大媒体公司的确非常困难,但我之前设想,以雨辰的能力、勇气与决心,小一点的公司也好,总不至于连份实习工作都找不到。
今年八月份,雨辰打开宿舍楼的信箱,里面塞满了来自各个公司的拒信。
雨辰毫不气馁,九月份,她给自己定了一个为期四个月的求职目标。她在博客中写道,“伦敦艳阳高照,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漫步在落叶纷飞的海德公园,整理思绪,准备迎接明天……”
为了能至少保证找到一份工作,雨辰放弃了只寻找“国际新闻”类工作的想法,而是把简历的范围扩大到公关、广告等领域。在卡迪夫新闻学院,公关是经常被来自传统媒体的教授开玩笑的——可即便偏离了自己的新闻理想,此刻的雨辰也只好暂且妥协了。
但即便如此,雨辰也没有收到一封利好的回信。而此时,她的经济情况已经不足以支持她支付第四个月的房租了。雨辰只得又作出妥协——这一次,她开始找给奶茶店打工、给饲主遛狗这样的工作。
一家来自台湾的奶茶连锁店给雨辰提供了机会,正当她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对方突然打电话过来说,“不好意思,我们团队今天开会以后决定暂时不开店了……”电话这头,雨辰震惊到说不出话来——就在前一天,她才完成为期三天的员工训练,并领到了全新的工作制服。
挂了电话,一股焦虑涌上,此刻的雨辰身心俱疲、欲哭无泪,“试问,若连一份短期的兼职都能告吹,在疫情肆虐下的英国,我还有什么机会可言呢?”
雨辰和奶茶店一个马来西亚裔的英国同事聊天,说自己投了超过70家公司了,仍然未得佳讯。不料对方说自己自从二月份应聘了将近100家公司,完全都没有下文。
11月份的英国,连一份奶茶店的兼职工作都找不到。
11月2号,雨辰在脸书中说,自己决定“结束这趟历险了”。这个女孩勤奋、勇敢、坚持——可惜疫情之下,现实骨感无比,不会出现什么励志故事。
国内就业情况比预想的好
一个“异乡人”在英国求职本就困难,但疫情可说是剥夺了雨辰这样的留学生全部的期望。
相比之下,国内的就业情况好太多了。
回国之前,我听说今年职场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至于精神紧张了一段时间,恐怕自己一回来就成无业游民。
但实际情况比我料想的好,我所知道的已回国的同学,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班长去了南方周末,小组作业的搭档Iris去了纪录片团队追逐自己的导演梦,朋友Rainy也收到了广州一家游戏公司的offer……仅针对留学生群体而言,我看到的就业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当然,目前也有仍在待业的同学,不过他们大多是由于给自己设定了太过严格的限制。朋友Green从曼彻斯特回国后,“除了大厂,都不考虑”,而且,他对国内的薪资水平似乎有着某种误会。让他郁闷的是,“大厂”今年似乎格外难进。
同班同学Evelyn老家在四川,她不想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所以几个月来一直只在成都找工作,尚无回应。我听到后就马上劝她,“你这样不行啊,好的媒体大部分都在北上广”。Evelyn跟我说,“年后再去北京试试吧”。她的心态怎么说呢……似乎也并不着急找工作。
没有语言文化的壁垒,没有签证到期的压力,也没有感染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隐忧……相比于英国求职,在国内找工作实在担不上“冒险”这个词。
结语
本文分析了最近的英国疫情和政策,也聊了聊两届留学生的就业或学习现状,在11月份这个节点,我观察到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点:
英国在控制疫情方面是个“差生”,你也很难指望他变好;
英国的“佛系文化”不利于疫情的控制,但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体验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中国留学生适应能力强,在英国的生活基本没问题;
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疫情警报不除,焦虑的家长还是会持续地焦虑下去;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急剧降低;而在国内,虽然进入大公司的难度提高,但基本上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记得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和朋友们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这样倒霉?”
但世间种种,到了最后总是会平衡。
疫情下的留学生失掉了很多美丽的憧憬,但也因此有了砥砺自我的机会。不管是2019届还是2020届的留学生,即便以后遇到再怎么巨大的风险和困境,也会淡然一笑、平静处之吧?
若果真如此,又岂知不是“祸兮福所伏”呢?
此文收笔时,恰逢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这让我又回想起二战期间英国市民的表现。
在得到德国人可能发动毒气战的情况下,英政府发放了数百万的防毒面具,人们戴上笨重的“猪鼻面罩”,生活却照旧:游泳的还是去游泳,跳绳儿的还是去跳绳儿,上学的还是去上学……
疫情难道比纳粹的毒气还要可怕?
所以说,我亲爱的留学生同胞们,请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上一篇:
原中国驻美使馆岑建君:VUCA时代下,教育制度创新是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多元化
下一篇:
羽毛球世界冠军谢杏芳:体育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