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将传统教育优势发挥到极致,国际学校的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存在!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19-08-27 | 652 次浏览 | 分享到:

重视理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强大优势,而奥数教育的扩大化和泛化打击了许多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理想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国际学校中怎样继续延续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 | Luna
编 | Kimberly

今年2月,罗马尼亚大师赛中国队无人夺金的消息一时间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中国队几乎在第三题全军覆没,满分7分的题,仅一人得了1分。

而在7月的第60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队又传佳讯。以总分227分的高分,与美国队获得团体并列第一。同时,还有两名中国选手获得个人满分的好成绩。

大众对两次赛事戏剧化的反应,说明在中国,对数学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

但是,过于注重用分数来区分学生,也催生了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出现一些伪奥数训练。甚至把数学教成了“术数”,使得许多孩子对数学生出了恐惧。

今年,教育部取消了在小学、初中举办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也表明了奥林匹克学科的学习与基础教学有所不同。


不过北京的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在数学的基础教育上,却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提出了“数学+”的教学理念。新府学初小部教学校长姚宇堃认为,中国的传统数学教育在培养思维品质方面很有优势,就看国际学校如何保留与传承。

这所自带“奥数”基因的学校,创始人背景也是奥数教练出身,学校课程建设上,依然把数学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2018年的北京传统中小学数学赛事迎春杯比赛中,学校就有多位同学获奖,其中,3位获得二等奖,4位获得三等奖。(编者注:“北京数学花园探秘比赛”原名为“迎春杯”,不仅在北京影响很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影响。)

新府学初小部教学校长姚宇堃在TIDE大会上

就此,顶思特意请到了新府学初小部教学校长姚宇堃,和他聊了聊新府学在数学教学上的心得。姚宇堃校长是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之一。曾任北京理科集训队总领队、国际数学竞赛北京队教练,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10余年。


中国基础数学培育了优异的思维品质

就奥林匹克竞赛来说,姚校长认为,能否获得金牌体现了绝对实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参加这些比赛的学生本身已经属于最尖端的学生,在各个国家来说,这类学生都属于凤毛麟角。

“大众对于奥数的抨击,不是对于奥数本身,而是对于扩大化的不认可。”

和音乐、体育等一样,每个人在数学上的天赋也存在先天性的差异。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音乐家或者运动员,同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学好奥数。

学习,包括学习数学,是一件需要兴趣跟能力匹配的事。有的孩子有兴趣,但不一定有能力,有些则有能力却不一定有兴趣。只有两者共同匹配,才能在这个领域中走到非常深远的程度。

从钻研奥数的第一梯队的学生来讲,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都是在这方面兴趣和能力兼备的学生。

很多学生最终没有选择学习数学,很可能是因为对其他学科更感兴趣,比如物理、计算机等。这些学科都需要坚实的数学知识,运用很多数学工具,对数学要求很高。

新府学外教课堂

再说第二梯队,也就是普通学生,中国可以说处于领先水平。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长久以来都很强调理科类的教育,很强调逻辑思维。

很多孩子和家长常有的困惑是,许多数学知识太抽象、太专业,在生活中几乎用不上,那么学数学除了升学,还有什么用呢?

姚校长以计算举例。在中国,孩子从小就要练口算和心算。很多家长会认为,美国的孩子都用计算器来计算,这种技术活交给工具就好了。

但其实计算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技术活,而是对思维的锻炼。尤其越到精英的层级,就越强调早期培养的逻辑思维。

“计算培养的思维就像是树干,通过不断强化的方式来锻炼和提升思维品质。”

比如,数学里的平面几何,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很少直接用到书本上学的相关知识。但是,这是训练逻辑思维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在平面几何的证明题中,强调其中的因果链,要求孩子具有结构化的逻辑思维;解答过程要规范,使用统一符号,也训练了孩子在交流沟通中,表达观点时的清晰明了。

所以,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的传统数学教育在培养思维品质方面很有优势。

最后,说到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与其说是因为教育体系不足,不如说是因为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新府学中教课堂

尽管现在已经融入了许多综合实践,也有自主招生等更多样的升学评价选择,但总体而言,传统体系里,考试占的比重非常大,考试本身仍然处于绝对性的地位。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常教学中,老师会不可避免地围绕考试这个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其实,有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建立数学文化,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学往往还是以考试为主。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整个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和路径,也就是因材施教。”

但是,这是一个终极目标,现在的所有尝试都是为了不断接近这个目标,而做的努力。

在现有条件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每个人找到自己适合的层级。虽然,这些尝试尚不完美,但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传统的应试环境下,通常的做法是运用木桶理论,弥补学生的短板。因为考试看的是总分,所以弥补劣势学科最后获得的效益最高。

但在新府学,学校数学教学的整体理念是扬长平短。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方面,尽可能发挥优势,在其他方面,尽可能达到基准线。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未来,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来自于他的优势。

学校会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拓展选修课来增加学生可选择的数学课程,使得学生尽可能地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的领域。

从三年级开始,数学进行分层教学,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课的分层依据是学生的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不同层级之间在教学速度和深度上有差异,但同时也会定期进行流动,学生所处的层级也会发生变化。

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选修课中选择额外的数学课程,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此外,新府学还将可触摸式和可视化教学方法融入了数学课中。

可触摸式教学这个概念是基于文科,或者说社科类课程的,借鉴了理科教学里的实验课,可以理解为文科的实验课。文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本身没有实验课。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少了让学生操作和体验的一个过程,缺少直观的实践感受。

可视化教学则没有明显的学科属性。各个学科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把比较抽象的内容、思维过程,用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设计包含了学生的操作、体验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会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生成一些新的结论。

可触摸式教学和可视化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可触摸式教学强调参与感和可操作性,可视化教学强调的是抽象过程的具象化。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因为其本身工具性的特点,常常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式教学。

在低年级,因为孩子掌握的数学工具相对少一些,所以与实际场景结合的课题更多。比如进行垃圾分类,就结合了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在学习经济主题下的利润、价格等知识时,学生们开展了学生超市活动,进行现场买卖。

高年级的课堂活动就会包含跨学科的设计。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竹蜻蜓,探究怎样让竹蜻蜓飞得更高更久,这里面就既包含了数学的对称,也涉及了物理的运动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