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从教40年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实现全人教育,少不了三个“融合”!
来源: | 作者: Luna | 发布时间: 2019-11-05 | 8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顶思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发展大会的主论坛上,原北京四中校长、现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带来了“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与教学”的主题演讲。刘校长从一名物理老师到成为北京四中第26任校长,做出了诸多教育改革创举,称得上是北京教育界的泰斗人物之一(刘校专访文)。这一次的主题演讲,刘校带着他公办名校从教40多年的视角,分享他眼里的全人教育,以及如何从知识、价值和方法三个层面,实现全人教育。

注:本文为刘校演讲整理稿

整理 | Luna

编 | Jade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在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图源顶思

做了40多年的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看到了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这40多年来,我们对于教育价值的理解,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价值本位”的转变。

几十年前,我们看重的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教育者眼中,学生就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那个时候教育的成功,就是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知识积累。

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强调培养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毫无疑问是对于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化、进步。

而在未来,我们更强调的是价值本位,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要在精神、心灵、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关注人的基本属性与要素,包括精神、心灵、生活、家庭、情感、个性等。

康德曾经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

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与我国的教育相比,国际教育不是知识、内容上的不同,更多的是方法上的不同。我们这些年来的教育和国外相比,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关注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方面,需要开阔眼界,打开视野,和国际上进行广泛交流。

何为全人教育?

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全人教育?

因为社会和技术都在进步,个人价值得到了提升,每个人都可能对社会、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说法,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我跟我的学生开选修课的时候讨论,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蝴蝶,每个人的翅膀扇动,都有可能在未来对这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源pixabay

那么,怎样理解全人教育?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我理解的全人教育,就是不忽视任何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是面向全体人和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有幸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老师成为同事。我从他们的身上吸取了很多知识和智慧,汇集老师们的知识和智慧,在我过去工作的学校,形成了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横向分成四个领域——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纵向分成四个层面——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教育终极目标的指向就是人性、理性、责任、良知、信仰、崇高、尊严、使命等。

我想,兼顾了人的这四个方面的发展的教育就是全人教育。

经过了十年左右,学校在2016年3月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教学开放日,活动的主题就是“价值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来自全国各地约1300名专家、老师到北京四中听课、评课。我们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和帮助,看看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是否体现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否体现了我们教育价值体系重点的要素。

“价值引领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学开放日

现在,我参与创办一所新的学校——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在这所新的学校,我们明确提出要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

那么,在这个新环境下,又该如何理解全人教育呢?为了表述全人教育,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欧普斯特(OPST)”,就是指学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教育活动中体现或要促进学生完成四个方面的构建——生物性(Organism)、人格性(Personality)、社会性(Society)和工具性(Tool)。

要在所有日常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我认为,如果我们兼顾了这四个方面的构建与发展,就是实现了全人教育。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

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并不一定有先后顺序,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一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比如说在低龄儿童时期,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不能为了获取知识和能力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实现全人教育,重要的途径就是融合。

融合指的是什么?融合包括知识的融合、价值的融合、方法的融合。

首先是知识的融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注重能力和知识的训练和提高的话,那么人仍然是被视为工具。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单纯的能力训练,和我们所谓的全人教育是不完全相符的。

其次是价值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再有就是方法的融合。要实现知识的融合和价值的融合,需要在教育方法上融会贯通,也就是教育过程要多样。

在金融街润泽学校的课程理念中,我们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图源pixabay

我认为,今天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一个误区,我们特别重视传授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深度。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很简单的知识,但让他们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获得更加全面的、更加深刻的体验。

今天的教育不应该再是单项的训练,我们要从过去的分立的教育过渡到融通的教育。如果真正实现了融合,我相信今天教育的价值和效益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知识的融合

对知识的过度解构是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教育的效率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这是2016年PISA测试的成果。纵坐标表示成绩,横坐标表示每周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显然,第一象限是成绩好、投入少;第二象限是成绩好、投入多;第三象限是投入多、但成绩不好;第四象限是投入少,成绩也不好。

2016年PISA测试

我们中国学生的成绩是不错的,但不是最高的,和我们成绩旗鼓相当的国家,差不多有10个左右。

我们应该注意到,成绩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他们不仅成绩比我们要好,而且每周的学习时间比我们要少6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周内差不多平均每天可以比我们少学1个小时。

最值得注意的是芬兰。芬兰学生的成绩高于我们,但是每周投入学习的时间比我们少21小时,平均每天少3小时。这3小时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多睡3小时,多玩3小时,也可以多学习孩子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3小时。

总之,我们教育的效益的确是需要提高的。

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低效?

原因很多,我只说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对知识进行了过度解构。

人类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整体,但是被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的学科。对知识进行分类,对于研究知识、研究创新知识来说,可能是必要的。可是对于教育来说,是不是必要的呢?这符合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呢?此外,除了把知识纵向分割,我们还把学科知识横向割裂,分成若干个小块,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点。原本完整的知识整体被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