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中国拔尖人才的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要找痛点破难点抓重点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19-11-06 | 926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韩愈写的《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在中国大地上,拔尖人才就是千里马,但是它是千里的马驹,你如果不认识他,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他们,他或许还不如普通的马。所以对这一类拔尖人才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发现他,关注他,然后好好的培养他。

中华英才项目学生在课上发言,图源:清华附中

T:那么在您看来,什么培养方法是不科学的?

W:一些学校对于拔尖人才很喜欢,也愿意选出来。但是选出之后,并没有按照未来大师、大家的方向去培养,而是让他们去争取高考的高分,去拿状元、竞赛的金牌。虽然这样无可厚非,但是“拔尖人才”很有可能就沦为了“考试机器”。他未来能获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就被剥夺了,很可惜。

另外除了培养,还需要注意到输送人才的问题。中学培养完之后接力给大学,大学却置若罔闻,或漠不关心。输送渠道中断了,也会流失掉很多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保障培养,输送,全流程的一贯性。

T:什么叫做按照“大家”的方式?清华附中是怎么做的?

W:我们希望孩子们真正去研究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甚至这个答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而不是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已知答案。我们要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培养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还有去训练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能力。

在清华附中,学生可以自己申报课题项目,我们提供自主研发,开放性的实验室。同时配以高水平的老师,有时还聘请清华大学或者其他校外研究机构的老师来进行指导。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周边的教育教学资源,连接科学馆、中科院、清华和北大等,目的就是为了给有特长和潜力的孩子提供能够支持他的教育系统、指导老师、发展空间和项目支撑。

除了科技方面,我们也特别重视体育、艺术、学科竞赛等,可以说,只要学生感兴趣,我们都会支持。

图源:清华附中官网

对话二:“拔尖人才”与国际教育

我们发现,在清华附中培养“拔尖人才”的过程中,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以它悠久的教育历史,经过长期实践和检验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中国家长和学生的推崇。

随着大众对“去应试化”“追求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势头也日益蓬勃:外籍子女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双语学校等在各地区建立的数量与日俱增,按照国际教育模式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一些学校办学资质不足、办学能力不稳定、教师资源不专业、办学目的不纯粹等等,都为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在这次与王校长的谈话中,就“拔尖人才”与国际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国际教育在中国应该怎样去发展,国际化办学今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做了一系列讨论。同时,王校长也为我们分享了他在国际化办学当中的一些经验。

T:您认为,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教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W: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一,我们目前借鉴的都是北美和欧洲的教育体系,他们的教育确实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和检验,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这些国家因为教育的优秀而强大。一个国家的强大,背后一定是教育的强大。我认为,教育强则国强。国际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确实做的比较到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家一个班15到20个人,甚至更少。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指导起来肯定就会更加精准。反观中国目前教育的现状,我们一个班级50人,甚至有的地方一个班有100多人。老师一学期下来可能名字还没记全,那么何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发展呢?

另外,他们的评价标准历来不会以单纯的哪几科考试去决定孩子的优劣。他们会全面的考察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无论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是选拔方式,都能够比较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拔尖人才的成长。

T:清华附中设置国际部的用意在于?初衷是什么?

W:清华附中在校园里成立公立国际部,用意是非常深刻的。既然国际教育体系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至少能提供让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就要把它放到校内;我们就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有机会亲自去看,亲自去感受。

我认为在中国办国际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真正领略什么是比我们更加优秀的教育,怎么样能够让国际教育本土化,让国际教育能够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发展。

但是现在我们这个作用发挥得并不到位。我们现在能够为一部分“人”提供这样的优秀教育,并没有做到为整个国家提供相应的教育。我们可能更多的支持了“人”,而不是“教育”本身。

清华附中国际部师生在操场上体育课,图源:清华附中

T:您认为现在国际教育在中国应该怎样去发展?国际化办学今后的路要怎么走下去?

W:我觉得需要从两个问题出发:

第一,办教育首先要想清楚其目标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目的不能太狭隘,比如就是为了招更多学生,收取更多费用,或者只是“送出去”原则,单纯只是把孩子送出国门,也不关心孩子自身水平或潜力是否适合。即使是国际教育,也需要关注人才的差异。家长可能不太懂,认为出了国,能有一个像样的体面的大学读就是成功。我们不能仅仅以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像追求高考分数一样的去培养人才。要像真正的国外教育一样,关心拔尖人才培养。

第二,需要考虑怎样真正做到把中国的东西融到国际教育中去。

许多国际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中国孩子,如何确保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这些价值观教育层面的内容得到传承。如果忽略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在自断前程,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国际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和危机,是充满挑战的。我在其它会上也讲过,我说我们这条船大家都得注意,谁凿个洞全体人都得翻船。

T:清华附中有很多分校,包括清华附中上地、丰台、朝阳、永丰、西安学校,还有海淀凯文和清澜山,包括最近与常熟UWC联合办学的CWA世华学校,在这些学校里,清华附中主要是在输出什么?怎样把“清华血液”“清华精神”渗透到这些学校中?

W:我们尽可能的把优势都在他们那里复制:我们的文化理念、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等等。当然复制毕竟不是原版,肯定还是会有差距,但是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育教学水平上升的也很快。

T:如何去判断他们是否符合我们清华附中的这种办学理念,怎样去把控他们的办学质量?

W:我们办的分校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学校,对于这一类的学校我们会精心选择合作伙伴:我们在教育的理解、价值观的认同上要高度一致,比如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并且,还要有充分的条件去支持建设这个学校。

对于国际教育,我其实办得并不多。我们对国际教育的要求就是,第一要中西融合,第二办学老师的水平要高,我们特别强调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中国语言的尊重。

我们的管理团队,会把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成功经验拿过去让他们去学习和交流。我认为我们国际部做的很成功。既然有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学校,肯定要把我们有经验的地方去进行复制。实践证明复制还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