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三建议
因为中外薪资结构不同,很多学校草率地把中外教分成两个薪资体系,这样会加剧中外团队的分歧和疏离,加大管理的难度。
在国际化双语学校里,老师都有很多在教学以外的职责,比如成长关怀、学业规划、课外活动等,所以不能单纯用课时量去衡量老师的价值,否则会造成老师只关心上课,而不全面关注学生。同时,钟校长提到的积极性和灵活性的问题的确不能忽视,建议在和KPI挂钩的学期奖金中体现。
中外教薪资总额的差异,短期是必须承认的。但当越来越多拥有丰富海外经历,极强英语能力的海归老师加入国际化学校,他们的跨国背景无法被简单归类。同时,如果国际化教师远期培养目标是不按国籍来区分,在未来薪资就不该因国籍而悬殊。
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利用不同参数体现不同的职责、特点和经验,弱化“国籍”因素。比如:就海外经历年限、国际化学校从业经历、英文能力、异国补贴等方面都可以构建不同的薪资水平。在基本工资和岗位补贴方面,保持中外一致。
4
师资是什么标准?
钟校长:应该大量吸收在公立学校历练多年、多次在各级赛课中获奖、职称较高的中教。他们能把握好国家以及地方的法规及政策,落实好教育局的各项工作指示,保障我们办学合法合规,同时教学功底又极为扎实,对国内考试了如指掌,是成绩和升学的保障。虽然有些资深的中教,英语欠缺一点,只要配上双语助教和翻译器,都不是大问题。
外教最好是来自英美国家的、母语为英文、教学经验丰富的白人外教,这样能保障我们的孩子接受的是原汁原味的国际化教学,英文发音标准。
Alex校长:老师都需要有稳定丰富的教学经历,课程研发能力,丰富的兴趣特长,以及良好的教育背景,还需要是充满好奇心的终生学习者。因为他们的工作任务不仅是在授课,还包括延展课程,课外活动,担任导师负责全面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综合能力很强。
对于中教,最好有海外求学经历,双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不然在工作中无法沟通。老师不能依赖翻译,不然学生也没有动力学好英文了。
聿三建议
把两位校长的人才要求拼在一起,就是我们最理想的教师。但非常可惜,这样的人才很少。只有让老师们精诚合作,相互补足,才是适合的办法。
本土老师懂政策,教学基本功扎实,了解本土情况;但大多缺的不仅是英语能力,还有国际视野,以及科研能力。外教有英语优势和对国际教育的深刻理解,但对我国政策文化、课程及学生不了解。拥有双语能力、跨文化理解和优秀教育背景的海归老师,是中外合作的关键桥梁,也将是未来国际化双语教育的顶梁柱。三类老师形成“黄金三角”,支持配合,相互学习,才能完成好双语学校的教育教学。
5
日常教学,中外教如何分工?
钟校长:对比发现,中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英国同学段的要求。在英国四节课完成的内容,在国内可能需要一节课就能完成。因为中教最懂学生和国家课程,教学效率和能力又强。英国不是也引进了中国数学老师吗?
我还发现,很多外教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没规矩,老师威严何在?课堂管理,中教在这个方面也有突出优势。所以核心学科,必须依靠中教来把控课堂、课程进度和质量。
外教特长是英文,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自身形象又带给校园的是国际化元素。所以英文课、音体美、课外活动、研学等,可以是外教的主场。
学生素质培养的确非常重要性,但学校口碑,吸引好生源,依靠的主要是分数及升学率。
Alex校长: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兴趣,培养综合技能和学习方法,以帮学生自主探索学术世界。人脑的知识储备永远无法超越电脑,学生未来要做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事,而不是成为考试机器。
教室不是军营,学生不该等着被发号施令,而是快乐的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是课堂组织者,但非核心,也不是权威,他们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甚至要向学生学习。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中教需要向外教学习。
英美大学升学除了分数,其他重要指标还包括校内表现,综合背景和能力,兴趣及动机,申请文书,课题以及面试等等。就算因高分进了名校,也可能无法适应大学的挑战,导致退学。所以越是高年级,越应该由经历过海外的大学外教主抓。
聿三建议
在中外老师的分工上,我觉得应该从课程本身特质,以及阶段性主要目标来考虑。
在小初阶段,中教将扮演更主要的角色,以更好地让孩子扎下中国根,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比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历史,必须是中教来上。但不等于外教不参与英、数、理、化、生这些西方优势学科的教学。
分数和综合能力都很重要,中外教学法也不矛盾。根据Bloom的学习目标体系(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 objectives),中外教学法正好分别对应金字塔不同的层次,相辅相成。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当暂时没有能完美驾驭中西教学法的复合型老师时,科学地让中外师资联合教研,教学及评估,是阶段性解决方案。
6
德育教育和个体关怀采用什么模式?
钟校长:因为外教对我国的德育及共青团少先队体系不了解,因此对于中国学生的管理,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方班主任主导,外教更多扮演信息收集和支持的角色。
但Alex校长居然觉得没有不必要设置班主任,而是用学院制代替,由一名外教担任学院长。不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在学校只待几年的外教们,能管好中国学生吗?一个学院住着不同年级的孩子,怎么有效管理?很容易产生小的跟着大的打游戏、甚至大欺小的现象。
再说,为什么要让老师住在学院里面,老师的重心不是应该在白天上课及教育学生吗?老师从早到晚不下班,怎么保证教学质量?晚上守宿舍,应该交给宿管阿姨嘛。
Alex校长:说到学生管理,中教的管理方式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产品,用纪律要求他们整齐划一。这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学院制是英国私校经典学生关顾体系(Pastoral care)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院(House)为单位,纵向由多个年级的学生组成,形成有“家长”和“兄弟姐妹”的“校中家”概念,导师(Tutor)和学生生活在一起,缔结深厚情谊,也便于全面支持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活需求。这不是普通的宿管阿姨可以胜任的。
聿三建议
在我国教育主管单位的大方向指导下,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关怀。所以,统领性的德育引导和学生个体幸福关怀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建议实行中外双导师制,横向班级管理由中教主导,纵向的学院管理由外教主导。
而和家长的沟通,则需要让有双语能力和国际化理解力的教师或者助教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桥梁,做好中方班主任和外方学院长的双边协调。在国际化双语学校,家校沟通的任务非常艰巨,比公立学校和单一文化的英国私校要复杂很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跳出学校管理思维的局限,多以学生和家长视角来想问题,设计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和流程。
结语
沟通结束后,我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建议都反馈给了校友,他真切地意识到创建一所国际化学校,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