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际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被公立校彻底碾压?自身“先天优势”等待发现!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叶延武 | 发布时间: 2023-02-14 | 493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国际学校给学生带来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国家认同教育能否顺利推进一直引发教育界人士的担忧,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缺失?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称,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境外班”等名义招生,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境外课程、境外教材。国际教育中如何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成为国际化学校探索的新课题。在今年年初顶思主办的RASIE2022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星河控股集团星河教育总校长叶延武剖析了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提出了明确的可实践方案。


叶延武:星河控股集团星河教育总校长,香港教育大学亚太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首期“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导师,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理事,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曾任江苏省淮安中学校长,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深圳市育才中学校长兼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


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有部分删减


01厘清内涵,国家认同≠爱国主义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爱国情感,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等。此后,陆续有相关文件出台。我们发现,在国际教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存在国家认同不足、宗教色彩过浓、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国际化学校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大教育根本问题的切实回应。


什么是国家认同教育?这里有一个定义,国家认同就是将自己视为本国公民并形成的归属感、依恋感和忠诚感。它和爱国主义有联系,但有区别。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内核。总的说来,国家认同是公民对于国家主权、领土家园、历史记忆、经济体系、政治主张、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等因素的理性认知、价值判断与情感归属,进而产生国家自信的心理过程。


中国的国家认同是凝聚民心、整合国民、建设国家、繁荣民族的伟大根基与重要保证,是56个民族相亲相爱、信任扶持、互利共赢的文化基因与血脉纽带。其具体内涵主要有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历史认同。


我们经常能听到国际学校讲中国灵魂,世界情怀。那么什么是中国灵魂?很多校长不见得能讲出来。我到课堂里也没有看到国家认同的具体表达。


何谓中国灵魂?它形成于华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积累传承、演化变革之中,是历朝历代、全体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积淀着最深层次的心灵向往与生命追求。中国灵魂浩瀚精深,内涵丰富,若一一穷举,实在蔚为大观。研读百家精粹,纵观古今流变,可将中国灵魂的底蕴内涵以二十字概括,即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天人境界。其核心价值是: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先义后利;统一高于分治,集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之所以强调中国灵魂的概念表述,是因为它比“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心灵”“中国意识”等类概念,它更加聚焦、更为精当、更能核心表达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更契合中国文化本质的“殊相”,甚至更有密度、分量、深度、质感和优势。中国的国家认同,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中国灵魂的核心认同。新的时代,必须高举中国灵魂的大旗,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里,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赫然并列。由此表明,一方面,中国人的思想价值、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集体人格不能弱化或消解,另一方面,作为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也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能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02国际学校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重大价值?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只有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载体,才能使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文字是我们的智慧结晶,中国语文是我们的存在之家,中国节日是我们的核心基因,中国风俗是我们的文化伦理,中国艺术是我们的人生旨趣,中国建筑是我们的自在化境。这些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流进汩汩血脉,绵延世代生生不息,历经千载熠熠生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心灵向往和生命追求,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课程、教材关乎教育根本,是民族文化、国家意志的显性载体,是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的关键介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能够持续发展,汉语言文字起着一种血脉维系作用。语文不仅是口头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组合,还是思维与审美的结合。资中筠先生说,有母语底蕴的人,其思想深度、审美品位、待人接物的教养是不一样的;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的品位也是不一样的。


“心润语文”是一种灵魂回归的语文教育,是国家认同自然的营养来源和实践。“心润语文”课程的内层是“听、说、读、写、译”五个基础素养的养成。


  • 听——聆听弦外弦内之音,倾听诗词曲赋之声;

  • 说——切问质疑,分享体会,言辞深刻不失文雅之风,表达得体蕴含胸中丘壑;

  • 读——口随眼动,心随口动,神随心动,深度阅读中外精粹,奏响文化之律动,丰厚精神之成长;

  • 写——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行云流水,言之有物;

  • 译——古文今译,中外互译,通达典雅,文明互鉴。


那些原本属于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俄文的经典作品,通过精美的中文翻译,也变成了我们母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外层则是“思、融、悟、美、品”五个高阶思维与情感的有机循环。


  • 思——探索研究、审视思辨,探索文明起源,研究文化大作,审视中西差异,思辨宇宙洪荒;

  • 融——融合、融创,融会古今中外,融合所思所辨,融创所写所译,融通读写表演;

  • 悟——激趣、启智,激发内在的潜力与兴趣,体悟外界的庄严与随和,感受“缘起性空”与“真空妙有”;

  • 美——精神愉悦,和谐美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品——于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锤炼人格,提升人品,收获成长。


国际化学校的语文教育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融合之趣,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品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妙,领悟语文的灵魂之道,将民族共同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放性相存相伴、相谐相生;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文章、文学、文化,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心润语文”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语文为主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群的整合,能听懂其他学科的外语授课,能与所有教师集体备课。以朱自清散文《春》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给学生分享古今中外诗情之春,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艾青的《春姑娘》、霍普金斯的英伦之《春》;还可带领学生领略山川秀美画意之春,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意大利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春》图;也可与学生共品余音绕梁乐曲之春,如中国的《春天在哪里》、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03国家认同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发现国际化学校“先天优势”


国际化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要坚持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志向远大与脚踏实地相结合,常规要求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校融合相结合。以班主任为核心、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导师制度是德育实施的关键。导师通过“私人订制”一对一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生涯规导、心理疏导、行为匡导、学长劝导等举措,保障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通过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同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补充,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协调,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配合,正面灌输与实践体验相联结,榜样引领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展示新时代德育的新境界。


国家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国家领土疆域、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知识的灌输式教育,而应从孩子天性出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构建起具有国家认同的自然与人文教育体系,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参透、内化升华。环境与人文教育课程是国家认同教育的自然与历史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