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RAISE2024在成都圆满落幕。为期两天半的国际教育盛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300所学校参与,近百名中外嘉宾倾情分享。本次大会涵盖三大主题,立足于艺术、体育、科技的“大融合”,超多亮点,为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带来破局新思考!
11月15日,在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教导有方》节目制片人方亭的主持下,为期两天半的RAISE2024第七届亚洲国际学校大会火热开启。
顶思联合创始人徐康乐发表致辞,期望通过本次大会与所有国际教育从业者共同见证并助力“国际教育4.0时代”新质发展。美中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寅、培生集团英语业务副总裁魏旻发表欢迎致辞,“RAISE大会首次在成都举办,是对西南国际教育大开发的支持,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王寅说道。
▲徐康乐
▲王寅
▲魏旻
“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发表《人工智能在学校场景的适用》的演讲,演讲金句频频,引发观众共鸣。
他认为,人工智能在校园场景中有三个适用方向。
第一是创造人工智能校园环境,比如在校园中使用炒菜机器人、洗碗机器人、无人咖啡店、设备运维机器人、校园巡逻机器人、户外扫地机器人等。他强调,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要把有限的人力用于加强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适用方向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应用。比如数字人+GPT-4o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课后辅导。如今,乒乓球机器人、智能钢琴、象棋机器人等已经出现在了基础教育学段的校园中。倪闽景提出,在AI时代不是为了学得更多,而是为了学得更多样;不是为了学得更快,而是为了学得更快乐;因材施教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第三个应用方向是校园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他提到人工智能是学习助手,更是创造性工具。应用数字工具,将突破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数字是一个新世界,不能仅仅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还应用于培养动手实践、想象力与创造力。
▲倪闽景
演讲中,斯芬克国际艺术教育总裁,墨尔本大学博士郝斌发表了《赋能韧性:艺术教育在BANI时代的价值》的演讲。BANI是对当前不稳定(Brittle)、焦虑(Anxious)、非线性(Non-linear)以及难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社会特征的概括。《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作者约瑟夫·E·奥恩提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要教会学生“韧性”来应对未来社会。韧性具体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关怀视角。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艺术教育倡导观察与分析、鼓励无边界的探索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郝斌强调,学校应当重视艺术教育在BAIN时代的价值。
当代艺术家高孝午的艺术作品曾出现在多所学校的校园中,在演讲中他提到,在幼小阶段要注重艺术启蒙的作用,保护孩子的天性,艺术就是游戏,在艺术中学习和娱乐。
▲郝斌
▲高孝午
ISB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校长Daniel Rubenstein在主题演讲分享了全球教育的变革趋势,重点关注中国的新兴角色。从历史上看,全球政治和经济实力一直与教育密切相关,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成为了全球教育中心。现在,中国正在走类似的道路,吸引了来自 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中超过 60% 的学生正在攻读学位。演讲强调了这一趋势的重要性及其对全球教育未来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训练有素的教育工作者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教育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性。
▲Daniel Rubenstein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身心健康和学术发展是否能够同时实现?协和教育总校长卢慧文以协和教育为案例,带来了“实践五育并举”的“协和模式”。卢慧文强调,中国教育和国际课程在提供高质量教育和关注学生福祉方面具有共识。在学校引进艺术和体育教育的项目时,要注意和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统一。
▲卢慧文
在“圆桌论坛”环节,星河教育集团总校长叶延武、培生集团英语业务副总裁魏旻、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业务发展主管金炼、上海宏润博源国际学校董事总校长陈文国、乡村笔记创始人兼CEO汪星宇围绕《亲民价格,顶级教育:如何在消费降级时代打造高性价比国际教育》这一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叶延武等嘉宾普遍认为,多元化是国际教育无限生机的根本,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
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远程介绍了“绿色教育认证”(GEP)项目。顶思教育旗下品牌“FutureNow”获得联合国授权将致力于在中国推动绿色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国际化学校绿色认证。现场还对北京爱迪学校、常州威雅学校、重庆巴蜀国际教育中心等19家国际化学校和机构进行“CREST Awards”授牌。
大会首日下午,艺术教育探讨开启,由深美国际学校理事、高级顾问张恒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现场,成都康礼学校执行校长杨越带来了《艺体共育·点亮梦想:国际教育中的艺体力量》的演讲,她认为当下开设艺术课程有着重实用性、轻教育性,重课程化、轻个性化,缺乏跨学科艺术融合、师资等种种挑战,而开设通识艺术课程与专项艺术课程,开设个性化艺术项目、艺术课程,开展跨学科艺术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对接校外资源,深挖在地文化,鼓励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可解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成都康礼学校正在这一领域进行积极探索,致力于将艺体教育深度融入学校的整体培养模式和育人目标之中,并已初步显现出积极的成效。
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物馆式小学艺术课程中心负责人张宁玲认为教育场景的美学革命时代已经来临,教育场景的美学价值终将归还给儿童,而教育者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校园空间本身具有学习力和审美力,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激活儿童对美的感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触发主动学习的开关,形成创造性思维链。
新东方斯芬克国际学校合作事业部总监王奥博强调了艺术教育符合国家未来对创新人才发展的规划,并指出艺术教育中设计思维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设计不仅是传统绘画,更涉及专业、创意和文化,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部分。他介绍了艺术设计在不同学习阶段和行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进入顶尖大学。
上海圣华紫竹双语学校校长葛顺勇则以《学生发展半边天:双语学校项目化贯通大艺术教育》为题,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导向,在学校课程中的融入,艺术教育与项目化融合探究学习,艺术的可视化,艺术教育贯通的组织保障这几个方面分享了圣华紫竹双语的艺术实践。
广州荔湾爱莎文华(国际方向)副校长李家瑞认为,艺术创造的是生命力,艺术创作是精神世界中的自我投射与反思,艺术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人才。
大会次日上午,艺术教育再次燃起智慧火花,青岛海诺学校校长,学领教育集团副总裁刘佳佳担任主持人。
清澜山学校美术组组长,清澜山学校美术学院/CG-lab负责人张赞认为,艺术与设计学科是创新的合适土壤,它们提供了人探索未知,追求差异的自由空间,而差异化地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就是创新的核心。在清澜山,艺术与设计课程并非一个单一课程,而是被设计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重点在于从灵感到实践的转化,并通过实践中的试错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苏州德威国际课程高中项目总监Ms Sarah Tielman带来了《释放创造力: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的演讲。她认为,卓越艺术教育离不开技能、思维模式、终身的艺术身份认同这三驾马车。在德威,定制化的多样课程路径,多元空间赋能艺术创作,跨界实践项目,结构化的作品集支持等有效地实现了艺术教育的全方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