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中国拔尖人才的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要找痛点破难点抓重点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19-11-06 | 9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业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有些人认为想要教育公平,就应避免教育资源的极端分化,应该放缓“拔尖”培养的政策制定;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中国在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强国,我国拔尖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拔尖人才”?究竟要不要培养“拔尖人才”?又要如何培养“拔尖人才”?顶思对话当代教育名家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希望能从与王校长的交谈中,找寻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文 | Mina

编 | 田菁

本月19日,正值清华附中建校104周年,以及清华附中国际部建校10周年。长期以来,清华附中一直坚持着“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传统,在学生的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创新上,始终是国家基础教育的标杆校和“风向标”。

清华附中校园,图源:清华附中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作为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系统的带头人,自2007年出任校长以来,更是把“为领袖人才奠基,让每位同学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的清华附中使命视为己任。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人,对于“精英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王校长更是有他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

近期,顶思就“拔尖人才”的培养,结合国际教育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与王校长进行了深入的对谈。王校长不仅对如何定义“拔尖人才”作了阐述,更是道出了教育界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痛点。同时,结合国际教育办学,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王殿军,2007年起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201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7年被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带领团队历时8年,提出并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系统,自2015年开始在北京和全国多个省市全面推广使用。 

T=顶思

W=王殿军校长

对话一: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关于拔尖人才,或杰出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教育界时不时就要拿出来讨论一番的话题。钱学森在2005年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这一问题更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培养不出拔尖人才的原因,究竟是我们对拔尖人才的定义有偏差,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培养拔尖人才?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希望能从王校长这里找到答案。

T:我们都知道,清华附中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业界的翘楚。我们也可以在各种信息上看到,清华附中的学生除了在学科、学术上有着过人的成绩,进入知名高校的比例很高以外,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拿过非常多的奖项。

这些人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某一领域中的“拔尖人才”。您在教育部发展中心第二届基础教育研讨会上也提出过“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更加关注拔尖人才的培养”。您最初提出培养“拔尖人才”的想法从何而来呢?

W: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重要。第二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里,拔尖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去专门研究和处理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国际范围内与一些教育强国,或是发达国家比较的话,在这一方面的培养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在全世界不算低。但是对于拔尖人才培养,却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教育的平均水平。关于拔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大家都有目共识。对于具有特殊天赋或潜力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未来成为拔尖人才、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它的人数少。

T:怎样去定义“拔尖人才”呢?

W:拔尖人才其实很难定义。但总的来讲,他必须要全面优秀,还要有所特长。

我觉得拔尖人才第一个特点,是综合素质要优秀。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自己的特性和特色,对于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天赋或者兴趣。

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品格,要“不安于现状”。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要超越自我,或者奔着某个更大的目标去的。是有梦想、有恒心、有学习激情和动力的孩子。

T:那么,怎么去辨别和挑选出“拔尖人才”呢?

W:关于如何挑选这样的人才,需要有一些测量的办法。通常我们中国的习惯就是通过考试。但是考试,尤其这种学科类文化课考试真的无法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是不是拔尖人才。

之前我带领清华附中研发团队一起开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就是为了希望不再完全依靠分数评人、选人,而是通过心理、智力、动手、活动等多方面,科学的对人才进行评判。

比如,在一些团队活动里,我们会设有观察员记录过程,但其本身不会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协商能力,按学术讲就是领导力才华的一个综合体现,包括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有没有创新想法等等。我们会设计一个表,结合一些观察点,让老师们去观察一些综合的能力。

另外也会以面试的方式去测评。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判断他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对自己,对未来的了解程度等等。这个也是一个综合性评价。

我们还会设置一些体育方面的评价,去看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等等。因为我认为优秀人才必须非常的全面,身体素质也很重要。

此外,如果学生有什么特长,他也可以展示。通过敢不敢去表演,有没有胆量去表现自己,来反映他对自己的自信程度等等。

当然,我们还是要测他的一些主要课程去了解他的学习能力。个别时候我们采取的是讲新课。一段内容讲完之后,看看学生能不能很快的基于刚学的东西去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问他已知的,或复习了好久的有解决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会太难,学生只要学懂就能回答。

我们其实会涉及到很多办法,也会做一些心理测试。通过这些综合的考察,基本上就能做到把人区分开:有一些孩子他确实各方面表现非常出色,那就很可能成为我们心目当中的候选人。再经过文化课的考试,就可以入选到我们的一些特别项目和计划里。

这套系统先是在清华附中各分校进行了3年试用,通过实践后,于2015年全面推广到北京各校进行使用。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开发能力型的测试。

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模块,图源:清华附中提供

T:您刚才还提到在清华附中有一个特别的“拔尖人才”选拔项目,这又是什么项目?

W:其实我刚才举例的这几种选评方式,是我们另外一个计划的做法。我们有一个项目叫“中华英才培养计划”,是针对国家级贫困地区优秀人才的扶持计划。

清华附中教师会亲自去到项目县,通过综合能力测试、逻辑思维测试、心理测试、面试、才艺展示、日常表现等,多方面考察那里的学生,最终选出入选计划的学员。

我们会从初一年级把他们纳入我们的培养计划,接下来支持他六年。这些学员会在每年暑期的夏令营到清华附中来学习。我们从学科、音乐、体育、科技、人生观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让他们与清华附中学生结对,进入学生家庭,全面感受北京的教育环境。

项目至今已经是第七届,第一届学员已于2018年完成高考,部分优秀学员分别被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录取,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启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其实有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关注他,他很有可能被埋没,成了一个普通人;如果我们真的关注了、倾注我们的心血,设计很好的培养方法,它未来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