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留学海南”之后,“留学北京”成了新热土?
来源: | 作者:Lily | 发布时间: 2021-09-28 | 1665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样的设计与培养模式,一方面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让中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企业从容地走出去。


内容来源|中新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全文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27日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之举。为发挥“两区”政策优势,推进“五子”联动协同,加快“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统筹发展,坚持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协同促进,坚持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发力,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北京率先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本市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时尚的购物之城、荟萃全球风味的美食之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等一系列“城市名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际知名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显著提升,“买全球、卖全球”国际消费市场地位凸显。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培育20个以上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和首都形象亲和力的知名品牌活动。入驻一批全球知名品牌中国区总部、亚太区总部和全球顶级品牌投资商、运营商。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


——消费繁荣度。全球消费的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绿色消费日益成为新时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最终消费率超过60%。


——商业活跃度。对全球消费链的掌控力显著提升,形成线上和线下、商品和服务、生产和流通深度融合的市场体系。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到800家左右,在重点商圈的覆盖率达到100%,即买即退试点商店在国际化商圈覆盖率达到100%。各区至少有1个现代化的综合商圈,至少有1条商业步行街,各平原新城至少拥有1家五星级酒店。


——到达便利度。国际航空连通率进一步提高,通关更加便捷,“轨道上的京津冀”得到巩固提升,国际国内高效畅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与商业体的通达度、融合度显著提升,接驳便利性持续增强。建成一批轨道交通综合体,打造约20个集购物、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轨道微中心。


——消费舒适度。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放心消费”软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者满意度、消费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居全国前列,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消费配套服务的“典范之城”和服务品质的“首善之城”基本建成。


——政策引领度。部门协调更加高效,促进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与“两区”政策的联动更加紧密,消费市场开放度显著提升,成为展现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二、重点任务


(一)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

1.打造彰显文化时尚魅力的消费地标。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加快推进街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将王府井步行街打造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商业街区,带动王府井商圈成为“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地标。


开展公共空间重塑,引入一流管理模式,利用琉璃厂、前门地区老字号资源优势,将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成为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优势互补,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建设进程,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


2.提升中心城区消费集群国际竞争力。将国贸商圈打造成为精品消费承载地、商务出行首选地和国际化生活样板区。以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开发特色夜间演艺活动,加快形成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


均衡本市东、西部商业布局,点亮西部夜经济。推进山水自然资源、冬奥元素、工业遗存和商业融合发展,将首钢园培育成为以“体育+创意”为特色的全球首发消费圈。依托文体产业资源优势,优化沉浸式商业综合体布局,将华熙LIVE·五棵松培育成为以“时尚+多元业态融合”为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借助中关村科学城高科技企业集聚优势,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成为上地—永丰—西北旺多点均衡发展的优质商圈。


缩小本市南、北部商业差距,重塑南部商业新格局。发挥南中轴地区区位优势,利用大红门—南苑疏解腾退空间,加速文化、科技、商务等产业要素聚集,重点发展多业态融合的消费空间载体。推进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体一体化项目建设,吸引科技、金融企业落户,将丽泽地区培育成为以“数字+商务”为特色的数字体验消费圈。


建设一批国际特色街区。推动蓝色港湾国际商区建设与打造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深度联动,重点发展都市休闲、餐饮购物等业态,打造一站式家庭购物目的地和高品质休闲聚会首选地。推广三里屯商圈经营管理模式。支持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依托第四使馆区,建设文化、艺术、零售等多领域融合的商业街区,探索消费服务与预办登机一体化试点,打造“第二个三里屯”。


3.建设城市副中心新型消费圈。打造要素聚集的高端商务区。以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为重点,植入新经济业态,培育新消费场景,提升新消费体验。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运河景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建设为重点,布局一批高品质消费设施。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集群,建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生活品质。


4.布局“多点一区”消费新载体。按照站城一体化模式,推进怀柔南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平谷站等一批轨道微中心建设,打造集购物、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链。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做强做优康养休闲、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与数字健康创新融合的特色消费中心。


以世界休闲大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将金海湖小镇打造成为会议会展小镇、购物消费小镇和旅游小镇。依托龙域、龙泽、龙德三大特色商圈,引入新消费业态,加大新场景应用,补齐实体书店、小剧场、小影院、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文化休闲设施,提升消费品质,将回天地区打造成为“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地。依托乐高主题乐园、国家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将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