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留学海南”之后,“留学北京”成了新热土?
来源: | 作者:Lily | 发布时间: 2021-09-28 | 16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支持“双自主”企业自主创新,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发展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完善营销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头部品牌企业建设国际营销服务网点,通过云服务实现远端诊断、维修等售后功能。


(九)消费环境新高地创建行动

35.营造国内一流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推进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和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迭代升级。加强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配套政策研究,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发挥独角兽企业作用,带动更多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影响力的项目在京落地。


强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关键要素开放,深化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国际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鼓励外资在消费升级相关领域加大布局,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新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和培育国际化、复合型商业运营、供应链管理、时尚设计、消费服务等领域专业人才,对急需紧缺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加大引进力度。


研究优化大型活动审批流程,制定提升消费活动审批时效性和便利性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一窗受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效便利的一站式政务服务,降低市场主体举办活动成本。开通传统商圈、传统商业设施等重大商业项目建设改造审批“绿色通道”。


推广CBD商圈改造提升模式,到2025年,完成全市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工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企业结合城市更新盘活老旧厂房等设施,开展特色化、普惠性商业经营。保持全市商业用地规模基本稳定。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按标准配齐商业服务设施,根据街区商业配置指标设置商业服务网点。老旧小区要参照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配齐各类商业服务网点。


36.打造配套完善的服务环境。积极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扩展国际航线网络,优化国际航班中转衔接流程,建设丽泽城市航站楼和市内微型值机点。统筹利用铁路资源,规划发展市郊铁路,构建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区域快线体系。推动铁路与城市交通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实现一体化便利换乘。


优化重点商圈地铁线路布局,完善夜间交通线路,加强周边公交、出租车接驳,引导网约车平台增加重点时段车辆调配,推进重点商圈及周边区域智慧交通引导系统改造提升,改善停车环境和秩序,畅通城市交通网络。支持在机场、火车站、重点商业区、大型旅游景点设立外币兑换点和外卡消费终端,推进境外人士境内移动支付服务试点和扩围。


完善出入境、医疗保障、应急救援等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咨询及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大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商务旅行卡等项目推广力度。规范使用公共场所国际化标识,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推动便利化服务设施改造,提供咨询服务、微型医疗箱、共享充电等便民服务。


支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研究提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服务标准。培育消费新职业人群,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国际语言、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打造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通过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推广、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宣传推广、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提升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


37.打造诚信创新的监管环境。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推广事前告知承诺、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落实“一照多址”改革措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试点区域推进“一业一证”改革。


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前店后厂”“免洗快剪”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市场主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推行“放心餐厅”等公开标识制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对标国际惯例,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申诉和联动处理机制,优化入境游客消费维权机制,开通入境游客维权绿色通道,畅通消费者投诉热线,力争实现投诉全处理、全回访。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惩治力度,规范消费市场经营秩序。


在市级重点商圈开展“条块结合”综合执法试点,由商圈所在辖区管理机构或属地街道、乡镇统筹协调公安、城管、消防、市场监管、应急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监督,提升商圈综合执法能力。


(十)消费促进机制协同保障行动

38.加强组织协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各区建立区级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深入调研、全面梳理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堵点,统筹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难点问题,系统谋划政策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动态补充重点项目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做好项目落地服务保障。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机制,鼓励企业稳增长,培育一批高水平企业。探索建立市级商圈统筹协调机制,整合产业资源,在用地保障、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39.加强监测评估。遴选综合反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水平的核心指标,完善相关统计制度,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数据指标,加强数据联动共享,增强数据代表性和准确性。及时开展监测分析,定期形成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作为评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基础,指导市相关部门和各区抓重点、补短板,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体系,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40.加强宣传推广。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整体宣传方案,协调中央媒体,调动市属媒体,用好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宣传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创新对外宣传推介方式,用好境外媒体资源,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借助国家对外交流活动、大型专业展会、国际赛事等全球影响力平台,加强消费品牌策划。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著名旅游城市深化交流合作,开展旅游和消费市场海外营销。持续优化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消费在北京”板块,全方位展示北京消费品牌。加强创新案例归集,形成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创新试点经验,做好复制推广,努力打造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