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留学海南”之后,“留学北京”成了新热土?
来源: | 作者:Lily | 发布时间: 2021-09-28 | 1661 次浏览 | 分享到:


推广华熙LIVE·五棵松模式,将市级场地场馆群及体育中心打造为集体育、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体育主题消费圈。持续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品牌影响力,集聚线上与线下、国际与国内体育消费资源,搭建以京津冀为主体、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体育消费平台。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化机制,积极培育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承办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赛事、日常性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大力发展体育赛事IP,让体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六)教育医疗消费能级提升行动

24.做强“留学北京”品牌。优化留学教育环境,研究制定外国留学生在本市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完善国际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等政策,打造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加强师资建设,吸引世界顶级名校来京合作办学。


吸引外资投资举办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北京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基地、共育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合作示范项目建设,打造行业领先的人才培养高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25.提升国际学校服务能力。优化国际学校布局。持续推进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三城一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布局一批国际学校。加快推进朝阳区北部、海淀区北部国际学校项目建设,营造“类海外”国际教育环境,服务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和人才引进需要。


探索创新国际学校建设模式,深化涉外教育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涉外教育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国际学校提质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国际教育的积极性。优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学校学位配置,持续提升国际教育质量。


26.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在“三城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国际医院,推进北京高博医院、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公立医院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发展国际医疗部,推进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建设,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水平。


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结算方式,推进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合作。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建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高水平建设互联网医院。


27.开发中医药康养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全市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搭建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认证管理机制,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药产业集聚区,构建集保健、治疗、康复于一体的高标准中医药服务体系。


谋划建设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区,设计打造5条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培育40个以上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涵盖中医药文化体验、药膳、温泉养生等服务内容。举办年度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对接会,通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8.扩大老年康养消费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制定出台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打造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城郊养老服务协作体、京津冀蒙养老服务协同体。依托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推进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推动市级重点商圈适老化改造,发展老年用品市场。


(七)会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

29.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推进新国展二、三期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周边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功能,打造组团式会展综合体,提升本市大型国际展会承载能力。


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配套功能,推进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现有场馆硬件设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丰富设施功能,优化场馆服务,提高运行效率。


推动腾退空间、老旧厂房以及存量商业设施转型利用,建设专业特色场馆,满足特色会议、小型展览对场馆的个性化需求。完善会展运营管理机制,简化会展审批流程,为参展主体提供便利化服务。成立专业化会展联盟,打造国际会展旗舰企业,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市场主体办展办会。


30.提升品牌展会辐射带动效应。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持续提高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展会论坛的影响力。支持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品牌展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领域的展会项目,促进相关领域新产品、新模式落地。鼓励本市企业、行业协会等办展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知名机构及会展企业合作办展,聚焦解决展会成本等问题,吸引国际品牌展会来京举办。


充分利用筹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的契机,争取展品通关便利政策及展期内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并长期实施。加快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会展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效利用医美、康养等领域的展会平台,加强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接,吸引其在京落地。


(八)现代流通体系优化升级行动

31.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落地,推进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大兴京南、平谷马坊等物流基地提质升级,推动昌平南口、房山窦店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顺义大孙各庄智慧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


按照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推进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到2025年,力争形成批发市场布局合理、实体零售网点全面覆盖、线上线下融合、高效便利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新发地蔬菜交易楼和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一期建成开业,启动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二期、新顺义市场、新昌平市场等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32.优化流通网络布局。推动《北京物流专项规划》加快落地,在交通便利的节点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完善生活必需品流通领域“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物流网络,提高城市配送保障能力。


织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支持各区打造便民商业综合体,整合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点等服务功能;探索在社区设立移动餐饮售卖车、智能厢式便利设施、蔬菜直通车等非固定设施。


在CBD、中关村、首钢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商务区等区域试点无人配送,先行打造5至10个无人配送示范区,探索形成无人配送车、智能快件箱、共同配送站、线下自提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末端配送服务体系。


33.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免税店创新政策在京先行先试,推动建设特色鲜明的市内免税店,丰富扩大口岸免税店商品品类和规模,提高离境提货便利度,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推动免税店增设国货精品销售专区,拓宽优质特色国潮商品销售渠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扩大“网购保税+线下自提”业务规模,支持跨境电商体验店、海外仓和保税仓建设,提升跨境消费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范围。


34.提升流通配置服务能力。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国内外并购重组,构建畅通的国际商品采购渠道。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境外采购经验、全球议价能力、熟悉首都消费市场特点的优质买手团队。试点扩大中高端日常生活消费品、高科技消费品进口。积极争取平行车进口试点,拉动本市及周边地区中高端进口汽车消费需求。


推动实施二手车交易买卖双方网签过户、二手小客车交易周转指标等措施,优化二手车交易流程,促进二手车消费。支持企业对标“同线同标同质”标准,鼓励出口产品质量标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