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利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竺综合保税区等资源,加强免税店、跨境电商体验店等商业布局。推动天竺综合保税区创新升级,积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服务、保税租赁等业态,在祥云小镇等成熟商圈设立天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体验中心。
加快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购物小镇,打造集购物、免税、娱乐、商务、酒店、体育、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商贸旅游综合体,高标准打造南中轴国际交往新空间。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探索建设“无关化商务区”,为国际中转旅客就近参加商务、学术等短期交流活动提供便捷服务。高水平推进国际航权航线开放,优化国际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充分发挥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等政策效应,持续提高国际旅客中转率。
试点建设商品和服务质量示范区,制定完善商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探索形成较为完备的商品和服务保障体系,打响“北京购物”品牌。争取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货运航空业务权,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放,全面提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货运综合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25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00万吨,货量、航线、品质和区域贡献大幅提升。
6.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城市更新。扩大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升级试点范围,改善亲子消费环境,开展广告牌匾标识规范、交通综合治理、智慧场景应用等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公主坟商圈等一批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统筹考虑环境设施、规划布局、功能品质、智慧服务、文化特色、管理机制、综合效益等指标设计,制定步行街建设指引。
以望京小街精细化改造为样本,依托城市更新,高质量改造提升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文化底蕴的步行街。支持探索打造集购物、休闲、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情景体验式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鼓励“前店后仓”等模式创新,发展具有国际品质和北京特色的后街经济,打造主辅街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消费场景。
7.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消费联合体。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整合京津冀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短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
推进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区、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世界遗产联合推广计划,以长城、大运河等世界遗产为纽带,打造跨区域“世界遗产”主题旅游产品。
推动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融合发展,加强与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群对接,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研究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推动京津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构建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陆海空口岸体系,快速提升京津冀区域多式联运服务能力。
(二)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
8.集聚优质品牌首店首发。加快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出台,强化对品牌商标权和商品专利权的保护,吸引国内外一线品牌总部机构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品牌运作能力的投资商、运营商在京落地,汇集本土、国际品牌。加大商业品牌首店政策实施力度,引导各区因地制宜出台鼓励品牌首店发展的配套措施,通过开通品牌首店服务“绿色通道”,助力品牌首店落地选址和推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定制中心,发展原创品牌概念店、定制店,构建品牌汇集、品质高端、品位独特的优质商品供给体系。
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本市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支持首钢园区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活动平台,在新品发布资源对接、活动审批、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便利化服务。加强首店品牌营销,持续开展“北京首发节”,在王府井、CBD、三里屯、北京坊等重点商圈开展“京彩首店”打卡指南发布、品牌首秀京城线上推广促销等活动。
9.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坚持首善标准,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北京老字号”认定总数达到230家左右,拥有的国家级非遗技艺达到50项左右、市级非遗技艺达到90项左右。引导餐饮、食品、零售、文化等行业老字号汇聚,在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区域打造10个左右老字号聚集区,重塑城市商业名片。支持老字号餐饮原址老店或旗舰店改造升级,保持原汁原味商业风貌。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认定约15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鼓励年轻人从业学艺,强化技艺传承。打造50个以上老字号博物馆,开展“老字号博物馆探秘”活动,积极宣传老字号文化。推动老字号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力争九成以上老字号企业实现“触网”、七成以上开展直播销售。
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与知名IP跨界合作,推出蕴含京味文化的联名系列、文创系列和伴手礼系列产品。发挥北京老字号协会平台作用,持续开展老字号嘉年华、新国潮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动老字号精品上高铁、进社区、入驻线上平台,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推动老字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10.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到2023年,在全市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消费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发挥红桥市场、王府井19号府、南阳共享际、首创·郎园Station等新消费品牌孵化地的示范效应,形成一批新消费品牌孵化聚集地。强化市区联动,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对孵化基地、孵化机构、入孵企业在租金减免、人才引进、首贷贴息、证照联办、实施告知承诺、实现商标注册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到2025年,力争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其中亿级规模品牌20个以上,千万级规模品牌80个以上。
11.荟萃全球餐饮品牌。坚持中西合璧、南北交融,汇聚宫廷美味、市井小吃,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在京落户。引导本市餐饮企业在品牌定位、选址装修、菜品特色、制作工艺等方面注重与文化深度融合,深耕细作“中国京菜”,提升餐饮消费的文化艺术体验。科技赋能餐饮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美食直播、智慧餐厅、云厨房等“餐饮+互联网”新模式发展。支持第三方建立餐厅评价体系,推广优质餐厅在菜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打造一批高品质餐厅。
服务保障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利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及中华美食荟等平台,持续举办“中国京菜”美食文化节,推广北京餐饮品牌。力争到2025年,打造30条左右“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引进5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约2.5万家具备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
12.打造时尚品牌活动风向标。按照数字化、国际化、高质量、引领性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中国影都”。办好中国国际时装周,打造集设计、发布、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时尚消费创新培育平台。
持续提升“电竞北京”品牌吸引力,打造高品质赛事活动集群,吸引电竞产业集聚空间及国际赛事活动在京落地,做好赛事周边产业延伸和产品开发。继续办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吸引全球知名文艺团体、文化机构、业界大师参与。
以张家湾设计小镇建设为契机,推进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建设,增强北京“设计名城”影响力和传播力。支持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依托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等平台提升时尚引领力。办好每年消费季活动,打响“北京消费季”品牌,发挥平台引领作用,推动商旅文体联动,激发消费新活力。
13.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理念。深入践行“光盘行动”,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建设慢行友好城市,分区域制定慢行系统专项规划,提升绿色低碳出行体验。扩大绿色智能产品供给,实施节能家电、智能家电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智能商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带动汽车消费升级。倡导使用绿色可循环包装物。推动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等重点领域减塑,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