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留学海南”之后,“留学北京”成了新热土?
来源: | 作者:Lily | 发布时间: 2021-09-28 | 166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数字消费创新引领行动

14.布局数字消费新基建。加快千兆固网和5G网络建设,到2022年实现市级重点商圈、市内重点景区等区域5G网络全覆盖。利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在朝阳区、海淀区建设信息消费示范区,在全市布局建设10个以上国际标杆信息消费体验馆,各区建设不少于3家特色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等精品游戏研发基地和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等电竞平台项目建设。


15.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在王府井、西单、国贸、三里屯等重点商圈试点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加大AR虚拟试穿、VR虚拟购物等体验式消费场景应用,逐步实现商圈核心业务在线化、运营管理数字化、消费场景智慧化,促进传统商圈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转变。推进商超、便利店、餐饮等线下商业网点拓展数字化规范化营销新渠道,实现消费渠道、流量、信息、数据的智能融合。持续拓展无接触消费体验,在办公楼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拓展智慧家居、智能停车、智慧养老等智慧环境应用,加快形成北京示范品牌。


16.丰富数字消费产品新供给。加大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支持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防疫设备、智能健身器械等新型产品研发应用。发展超高清视频等新型信息产品,推动5G+4K/8K、VR/AR等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研究出台促进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兴影视业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数字产品研发,扩大优质金融信贷供给,建立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做好项目落地全流程跟踪服务。


17.培育数字消费新生态。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反向定制、数字零售、社交电商、在线健身、在线诊疗、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数字经济新模式。


围绕冬奥全场景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在本市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信服务、票务娱乐等重点场景应用推广,通过创新便捷支付方式为传统商业赋能。有序发展直播电商等营销新业态,在网络购物、本地生活服务、视频直播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规范化的消费平台类头部企业和直播电商类头部企业,孵化一批“北京网红”品牌。


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智慧流通服务平台建设。办好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展名企成果展和数字技术体验等活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本市数字经济产业特色,提升数字消费能力。优化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营商环境,出台先行先试创新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有效监管,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

18.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精心保护好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加强系统谋划和整体保护,完善文物保护腾退利用机制,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充分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推动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IP资源,推广“故宫模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建设好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打造北京文创品牌。培育“红色旅游”品牌,围绕北大红楼、卢沟桥和宛平城、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点区域,加快红色主题产品开发,打造集参观、教学、培训、体验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书香京城”,健全示范书店评选标准,支持一批示范书店加快发展。优化实体书店结构布局,推进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依托王府井步行街改造升级,推动王府井书店、外文书店等实体书店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加大对文化精品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头部文化机构和企业在话剧、京剧、音乐、电影电视等领域精心打造一批“艺术高峰”作品。


19.设计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丰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旅游消费主题功能,做强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板块,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本市北部旅游资源。


设计开发北京冰雪游、北京冬奥游等主题线路,力争将古北水镇、北京世园公园、稻香湖打造为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加快本市南部旅游设施开发。以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等历史古迹为重点,结合山水自然资源利用和旅游休闲功能,打造“房山—门头沟—海淀”和“房山—丰台—北京老城”精品旅游线路。


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打造10条老城精品文化探访线,设计开发北京电影艺术之旅、北京音乐艺术之旅、北京建筑游等特色主题游线路。


20.打造重磅文旅消费产品。深入挖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轴线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促进非遗文化传播。高标准运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谋划建设后续工程,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地标。聚焦时尚消费商圈、文创产业园区、体育休闲场所,举办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推出3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住宿品牌,开发一批精品四合院酒店和精品民宿小院,推广一批以文化为主题、高品质中小型精品酒店。加大“北京礼物”开发力度,鼓励天坛公园等市属公园和文化文物单位,加快开发蕴含戏曲曲艺等传统京味元素和“双奥之城”等现代时尚元素的旅游文创商品,提升“北京礼物”吸引力和影响力。


优化全市5A级景区布局,支持香山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4A级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推进智慧景区建设,鼓励重点景区开展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在门票预约、客流管控、动态导览等环节探索推广智慧营销和服务。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厂区、城市副中心老旧厂房、首钢地区、门头沟区“一线四矿”等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打造“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鼓励市场主体拓展“文旅+科技”场景应用,认定100个文化旅游体验基地。


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5个以上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多元业态,丰富休闲娱乐功能。依托山、泉、湖等生态资源,积极推动北京植物园改造提升为国家植物园,推进门头沟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丰台区王佐镇全域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五)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

21.培育全球顶级赛事活动。通过提高组织运营和市场推广能力,大力提升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品牌体育赛事国际影响力,打造“中网”“北马”城市名片。高质量完成工人体育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好2023年亚足联亚洲杯足球赛筹备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山地户外等国际体育赛事。


22.打造冰雪项目消费目的地。积极推广冰雪消费,支持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大陆冰球联赛等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各区至少拥有1座标准规格室内冰球场。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继续办好北京市冬季运动会、冰球俱乐部联赛、快乐冰雪季等赛事活动,持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到2022年,全市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1000万。


23.丰富体育消费供给。优化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形成奥体、工体、五棵松、首钢、副中心、冬奥赛区六大场地场馆群。完善“15分钟健身圈”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合理利用腾退空间、公园、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理顺足球管理体制,补齐场地短板,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体系化发展。依托本市体育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北京国际体育产业园项目,吸引体育企业总部、国家级体育运动协会、国际知名体育机构北京办事处等落户,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体育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