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叶延武:“中国魂”的文化内涵、历史演进与教育价值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叶延武 | 发布时间: 2024-04-15 | 1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我们走进中国国际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往往是这样一行字:中国灵魂 世界视野,中国灵魂 人类情怀,中国魂 世界眼……然而,何谓“中国魂”,如何落地“中国魂”,每个人心里都懂一点,但要具体说出个子丑寅卯,可能会比较困难。国内知名校长叶延武用近5年时间,通过深入研究,为国际教育界的同行们奉献了这篇精彩文章。


叶延武

星河教育总校长,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与变革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湾区教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导师,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十佳校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赓续、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加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淬炼和确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国魂”的概念意义并指导教育实践,让每个学生得到“中国魂”的明确指引与充分滋养,进而筑牢中国根基、坚守中国信念、传承中国价值、维护中国利益、永续中国血脉,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大教育根本问题的切实回应。


何谓“魂”、何谓“中国魂”、如何塑造“中国魂”,学界及日常话语体系并没有具体的诠释。本文试以儒、道、佛、法、墨等思想文化精髓为本源,爬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灵魂”意义上的典型特征与文化精髓,探究“中国魂”的文化内涵、历史演进与教育价值,为学界就“中国魂”研究与“中国魂”教育实践略陈管见,以期引起更多关注。


01 “魂”的观念解读


“魂”在字源上与死亡、巫祝、意念有关,一般指想象中的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文所说的“魂”是指精神中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人的心灵的延续,是人的道德和爱心的延续,是人的贡献和影响的延续,是人的思想或创造的延续,是人的形象与神态的延续”。


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它的核心文化特征符合人类基本伦理道德价值,都可以说它是有“魂”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是有“魂”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魂”的。


02 “中国魂”研究的历史回溯


“中国魂”的内涵博大精深,学界虽有讨论,但多为零星触及,缺乏系统论述。对“魂”的观念以及对“中国魂”的内涵直接解释的少,间接论述的也不多,系统研究的则更少。百年前的梁启超曾经慨叹:“吾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之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得。吁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吾为此惧。”


“中国魂”的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论及魂,不能不提及“鬼”和“魄”。“鬼”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甲骨卜辞,指人死后的灵魂。“鬼”的观念产生于新旧石器时代,远在“魂”之前就出现了。“魂”在开始的时候还离不开“魄”,故有“魂魄相依”之说,“魂”是依附于物质肉体的。“魂”与“魄”在中国古人的认知中用于解释人身上的不同能力,如负责认知、情感等精神活动的能力与负责物理性、生物性活动的能力,前者主要与“魂”相关,后者则与“魄”相关。


不同的学派对“魂魄”的特性、“魂”与“魄”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逐渐建立起各自的“魂魄学说”,并阐明了各自的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和鬼神观。《淮南子·主术训》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左传·昭公七年》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虽然此阶段所言的魂气、魄气与通常所说“魂”的概念有一定区别,但有关“魂”的观念奠定了中国人信仰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因受气论影响又呈现出非实体性的表征,同时兼具一定的理性特征。


“魂”作为独立概念始于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顽强、执着、愤懑、追求真理的屈原,可以让“魂”在天空彷徨徘徊,脱离物质而放飞,凌空踏虚进入自由境界。“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呼唤离开身体的“魂”归来,询问“魂”为什么要离开自己日常的欢乐居处而到那遍布不祥的荒远之地,表现了人们对于亡“魂”依依不舍的情愫。诗人浪漫无羁、炽热深沉的想象与理性觉醒、人格情操结合在一起,使“魂”走向俗界,逐渐摆脱了宗教及神话的原本约定。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中国魂”的概念有了更广阔、深刻的含义。梁启超认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这里的“兵魂”是指若要避免国破家亡,须用军队唤起人民,唤醒国家,知耻振邦。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也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之魂——覃正爱”


无论是梁启超笔下的“兵魂”,还是上文所说的“民族之魂”,这时的“魂”都已有了具体的价值指向与文化依托。刘洪一认为,“中国魂”应当是超越自然、超越世俗的价值体系,彰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四海一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包括“敬天地,孝父母,善他人,守自己,淡得失,行道义”六个方面。以上论述,在跨文明对话中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了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述和普遍意义。


强调“中国魂”的概念表述,是因为它比中国精神、中国思想、中国心灵、中国意识等概念,能更聚焦、更精当、更核心地表达了中国人从古至今骨子里的东西,更契合中国文化本质的“殊相”,甚至更有密度、分量、深度、质感和优势。以“中国魂”来标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生活方式、情感体验、集体人格的逻辑和历史体系,能最深层次地彰显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新时代,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破译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的 “东方智慧”,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基础,高举“中国魂”的大旗,使之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最强大的“软实力”。


尽管“魂”的观念在西方世界或其他民族的宗教、民俗里普遍存在,但本文论及的主要是 “中国的魂”而不是“魂在中国”。在观照西方理论的同时,着力研究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及其卓异的精神特质,偏重的是“中国魂”中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情感,包括精神、心性、德行等东方思想与气象,钩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先进性、统一性与和平性,推动以“中国魂”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03 “中国魂”的基本内涵


通过考察“魂”的观念,以及对“中国魂”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研判,本文试将“中国魂”作这样定义: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演进历程中,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形成的,能体现共同生活方式,反映共同理想信仰,传递共同价值观念,凝聚民族集体人格的感情、思想、精神的核心部分。它是世世代代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心灵依托,积淀着最深层次的人格向往与生命追求。它历久不衰,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最重要的情感、智力支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及思想动力。


“中国魂”的内涵浩瀚深刻、蔚为大观、所涉甚广,难以一一穷举。例如,忠孝两全、忠心报国、敬老孝亲的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折不挠的品格;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修齐治平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仁取义的气节;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高度;天地立心、万世太平、兼济苍生的理想;格致诚正、侠肝义胆、大仁大义的性格;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变法图强的态度;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共生并存的格局;家国同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怀;通变明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和中庸的境界等等。